浅析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传统人文精神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7-01-29

  摘要:文章针对中国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发展历史,分析了传统人文精神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是如何体现并发展。

  关键词:当代文学;现代文学;传统人文精神

  一、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内涵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明和灿烂文化的民族,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重要凝聚力。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主要是指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形成的,并贯穿于传统文化之中的,以孔子为代表人物,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核心,注重人伦道德,追求崇高理想,肯定人的价值,重视群体和谐的理论和学说。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其主流精华部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浓缩,是我国历史上形成的种种传统美德的思想基础,是现代人文主义精神的重要思想渊源。

  二、中国现代文学与传统人文精神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也就是三个十年,在这三十年里现代文学史中,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一直在延续和发展,并随着西方人文主义的进入,中西方人文精神互相交融,使中国人文精神得以丰富,并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一阶段:1917年到1927年,也就是五四时期,通常又叫“五四”时期的文学,因为“五四”文学革命是这一阶段的重要内容。在这十年里现代文学开拓和奠基阶段,受西方启蒙运动影响,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人文精神开始呈现从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发展,即由文学形式的外在改革逐渐转向思想内涵的深刻变化。鲁迅、郭沫若等一批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及其现代文学的奠基作,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等最初一批重要的社团流派,都出现在这一阶段。

  第二个阶段:1928年到1937年,通常又叫左翼时期的文学,因为左翼文学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高涨,并成为文学发展的主潮。这个十年是现代文学发展成熟阶段,除了继承和弘扬五四以来的传统人文精神,以梁实秋为代表的理论界广泛译介西方理论思潮,人文精神有了进一步发展。这一阶段除了出现一批左翼作家作品之外,还出现了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等一大批风格独特的作家及其代表作,并出现了众多的社团流派,形成了现代文学的繁荣局面。

  第三个阶段:1938年到1949年,通常叫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这一阶段的重要特点是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对文学发展和人文精神显示出了明显的作用和影响。这一时期典型的代表性文学家与代表作有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贺敬之、丁毅的《白毛女》等优秀作家和作品。

  三、中国当代文学与传统人文精神

  1949年7月2日19日,中华全国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国统区和解放区作家的大会师,标志着全国文艺界分隔状态的结束,标志着五四新文学传统与解放区文学传统合流,当代文学正式拉开了帷幕。会议确立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绝对领导地位,确定了新中国文艺发展的总方向为工农兵方向,把解放区文艺树为全国文艺发展的典范,实现了文艺工作的体制化。第一次文代会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分界线。

  当代文学的特征是:

  重功利轻审美——文学的社会功利性非常突出,文学本身所应当具有的审美愉悦功能却极大地萎缩。扬理念抑性情。文学一旦突出功利性,必然会使文学的理性色彩鲜明。

  尊群体斥个性——作家作品思想:宣扬共性思维,主体性受抑制,个体性话语得不到表现;作家存在方式:不独立存在,“文化建设大军”战士,革命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团体性存在,“国家干部”。

  第一,一元化文学时代(1949-1978年)

  (1)“十七年”文学(1949-1966年):解放区文学传统,文学“一体化”;思想统一;优秀作品不多;人文精神被政治化,成了政治的风向标,模式化、公式化、概念化。

  (2)“文革”文学(1966-1976年):经过反右,文艺界一大批作家、评论家被打成“右派分子”,被打入生活底层,失去最基本的政治权利,失去创作和发表作品的自由,直到20多年后作为“重放的鲜花”重返文坛。知识分子的批评力量丧失殆尽,彻底沉寂,文学走上了末路。官方文学萧条,“一个作家,八个样板戏”,文革时期的特殊敏感时代,人文精神受到了摧残。但是,“地下文学”长足发展,饱受迫害的人文精神在政治的压迫下艰难的得以延续与发展。

  第二,多元化文学时代(1978年以后)

  (1)后启蒙文学时期(1978-1990年):“五四”新文学传统回归,文学的人文精神得以回归与发展。作家现实战斗精神,人文精神、精神优势充分体现。

  (2)商业化文学时期(1990年以后):文学的人文精神扭曲,传统人文精神沦丧。19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中国社会意识重大转型,知识分子、作家精神优势丧失;文学商品化、世俗化、私人化;作家或“下海”,或坚守精神家园,或徘徊于二者之间。

  四、结束语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主义精神,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它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人民间友好和睦相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我们应更好的加以继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它必将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将发挥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立文.儒学人文精神与现代社会[J].南昌大学学报,2002(2).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