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中文艺与政治的关系(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7-01-29
90年代文学,是在很多因素合力推动下发展的一个时期。自五四运动以来,我国文学就形成了与时代主潮共生共荣的传统。这一传统在新时期文学中所表现出的直面现实的忧患意识,不但在80年代十分明显,而且形成的创作惯性也作用于90年代的文学思潮演变和文学创作的主题之中。从国际看,由于1989年前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过去形成的两极文学格局趋向消失,社会意识形态多元化,我国文学创作不断探索自身的发展道路。从国内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读者、市场选择文学代替了文学选择读者,文学不断改善自身,优化自身的传播条件及方式。与80年代相比,90年代文学在拼命追赶社会,在纷繁多变的社会中,越发边缘化,领域化。
综合20年代至90年代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演变,我们发现文艺与政治之间的对应关系与它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文学与政治的紧密联系不等同于文学受制于政治。毛泽东提出衡量文艺作品的政治标准,并把它放在第一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那样的历史时期,由于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是党和人民生活的中心内容,上述提法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但是,我们不应忽略文艺本身的审美形态。如果我们随意夸大政治在文艺中的作用和影响,将导致轻视乃至忽视文艺审美特征的不良倾向,从而以政治教化形态的单一性取代审美实践形态的丰富多样性,使文艺沦为政治的婢女。
【参考文献】
[1]毛泽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2]朱栋霖,丁帆,朱晓进. 中国现代文学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上一篇:浅析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传统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