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媒介生态下,媒介组织之外的普通个体能够借助于互联网络、手机等媒介参与到新闻传播中来,成为新闻生产和传播大军中的一员。理论上每个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办自己的报纸,开办自己的电台和电视台,空前的自由表达带来了众声喧哗,生产的是良莠不齐、各色杂陈的“信息自助餐”,但众声喧哗的参与式传播并不能很好地履行新闻的各项功能,而是更需要有影响力、有专业主义精神的媒体机构提供更精确、更符合个性化需求的“信息营养套餐”,否则,人们会被海量的信息湮没。
在自媒体崛起的数字时代,电视新闻媒体作为专业的新闻机构更要承担起媒体的使命,越发要以专业素质和水平彰显自己的专业精神,服务于公众,并将越来越多地扮演“公共交流平台”的角色。
传媒专业精神即学术上的“新闻专业主义”。传媒专业精神既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良好呈现,也包括对本专业内部工作规范的严格遵守与自律。由于电视媒介的特殊性,电视新闻所应具备的专业精神有着更多、更高的要求。从业务层面来讲,这种专业精神对电视新闻媒体来说,最重要的是充分发挥电视的优势和特色,基本上表现为凸显现场、致力于新闻服务。
一、直播人性化还原现场,直播常态化通达现场
基于电视这一媒介的特性,电视新闻需要影像和同期声,必须到现场去摄录。电视新闻需要“现在的新闻现在报”,电视人就不仅必须到达现场,还必须在现场把新闻传送出去,即用电视直播的形式传递电视新闻。而不像文字新闻工作者那样可以电话采访或采访回来写稿,只要在截稿时间前修改润色完成就行。直播是最具电视特性也最能体现电视新闻优势的传播方式。所以,进行常态化、人性化的直播、专注于凸显现场,应是电视新闻现在和将来的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这是因为“观众要看有现场的新闻,无论政治变故、重大活动,还是自然灾害、安全事故,希望有记者到现场‘陪’他去看、去听、去闻、去摸、去问。”①
对受众需求的满足是媒介演化的动力,也是媒介人性化的核心。媒介人性化即以受众为主体来进行传播,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媒介对受众使用信息的人性化满足和对受众使用媒介工具的人性化满足。数字化平台上人类的传播技术越来越完美,越来越人性化。借助于现代传播技术的电视直播,则能够人性化地还原现场,充分满足和尊重受众对新闻现场的信息需求,同时使受众可以通过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平台参与到新闻事件的直播中来,与受众平等对话,尊重他们的话语权,从而满足受众使用媒介工具参与、互动的要求。而媒体话语权是社会公众话语权的体现,是公众赋予的,只有充分尊重受众的话语权,媒体才能提升自己的话语权。
拉斯韦尔较早就提出媒介具有环境监测功能,能向个人或组织提供关于环境变动的最新信息,他形象地把大众媒体比作“哨兵”。传播学家施拉姆则把媒介比作“社会雷达”。“环境监测的原始动机来源于安全需求,人们需要随时注意周围的环境对自己的深层影响。”②尤其是在突发性灾难事件中,人们非常关注灾难的有关信息,希望在第一时间获知,并据此判断亲朋好友的安危、自身的处境和作为。
电视新闻媒体的整个运行机制和直播理念都应以现场为核心,打造一个开放式信息集合直播平台,对新闻事件进行及时均衡、全程动态的跟踪报道,致力于新闻服务,为观众提供他们欲知应知而未知的全方位的、及时有效的信息。
失语和滞后只能造成民众对于电视新闻媒体的远离,造成电视新闻媒体公信力的弱化。一系列电视新闻的“失语”和严重滞后的例子,成为电视新闻界一个个沉痛的教训。最重要的是,人们无法通过最为普及的电视传播媒介获得他们生存、健康和安全所必须的信息保障。
在当前的媒介生态下,信息不可能被封锁与禁闭,电视不报新闻,人们也能通过手机和网络得知真相。以2009年的石首事件为例,在事发后的约80个小时内,百度贴吧的“石首吧”中出现了近500个与此案有关的主帖;在用手机发布和浏览信息的“微博客”网站饭否网上,仅一名网友“实时直播”的石首事件消息约140条;在一些播客网站,出现了若干段网友用手机拍摄的酒店起火和警民冲突的视频。在当今信息传播和意见表达呈现多渠道、互动性的新情况下,大家真正关注的、与人们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想捂也捂不住了,而且矛盾和情绪的累积最后容易造成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爆发。
电视直播的人性化,还体现在要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电话、民间DV等传播手段的优势,以及兼容报纸、广播等媒体的信息,组成综合互动的信息系统,增强自己的传播能力,同时使观众也能够参与其中,而不只是让他们完全被动地接受传播。如在汶川地震中电视新闻媒体的报道不仅使人们真切直观地看到人类与时间赛跑抢救生命,与灾害斗争的惊心动魄过程,央视还借助手机、互联网与受众开展互动,地震使许多灾民与亲人失去联系,CCTV-2与央视网TV大社区联合开展寻亲行动,各种求助信息会被选到CCTV-2的《爱心联播》中,并承诺一旦有留言者亲人的信息就会与之联系。
人性化直播能够使电视新闻还原现场,而直播只有常态化才能做到通达现场。自被称为“电视直播年”的1997年之后,直播这种电视新闻传播形态越来越为中国的观众所熟悉。直播常态化这一曾经的趋势性命题和畅想,在大多数电视新闻媒体已付诸实践,但需要注意的是直播常态化不是为了直播而直播,也不是只有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或一些可预设的媒介事件(如比赛、两会等仪式性活动)才去直播,而是要以贴近性为建构媒体议程的主要诉求,选择那些有直播价值和直播必要的、正在发生的、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具有充分贴近性的题材,让符合这些要素的选题进入常态性直播的视野,如对气象、交通等的现场直播报道,已经成了美国地方电视台早新闻中的常规直播项目,而我们在这方面的电视新闻直播还有待加强。
在网上的西祠胡同社区,有这样一篇质疑电视新闻媒体没能在大雪天及时直播雪情及路况的帖子:
电视台那么多人干什么去了?为什么不冲到第一线,为什么不现场直播南京的雪情、灾情?交通状况、菜市、高速公路、机场、码头、公交总站,等等,大家连续两天,白天什么都不清楚,又不能出门,被大雪封在家里,只能在晚上看到你们的“有限”的报道。
星期六我还幻想,也许是第一天,大家还没反应过来,可是星期天又是一个大雪天,所有电视台居然仍然十分安静,到了晚上才按部就班予以新闻式的报道。为什么白天没有任何现场报道,给大家出行和生活方面的指点和参考?相反,广播却热闹得很,南京交通台始终在不断报道各方面情况。
我们不指望你们等到战争、饥荒、地震等特大新闻才出来显摆一番,你们这辈子也等不到。作为新闻人,作为和平时期的新闻人,老百姓的生活和困难就是你们的报道天职,可是,这两天你们到哪里去了?……③
这篇引来大量网友赞同和附和的帖子所表达的,是群众迫切需要电视新闻媒体对与自身生活紧密相关的信息进行直播,而电视新闻在他们需要时失语和缺席了。他们希望电视新闻媒体带来的现场信息能够给予出行和生活方面的指导和参考,但当这种渴盼不能被满足时,自然而然产生了失望和不满情绪的发泻,幸而网络给他们提供了表达这种情绪的渠道。这不能不引起电视新闻工作者对数字时代电视新闻内容生产的反思:电视新闻为谁而生产?电视新闻要还原现场、现在的事情现在报道(NOW NEWS NOW)不能成为根深蒂固的新闻生产理念吗?电视新闻安身立命的核心竞争力该如何体现?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显而易见,但在现实中为什么又背道而驰呢?这只能说是电视新闻工作者的惯性思维和积习在作怪,是一种缺乏新闻服务意识的表现。
二、电视新闻的实用化转向与服务意识
媒介融合语境下电视媒体与互联网络的融合成为必然趋势,电视新闻的网络化发展必然带来的一个结果是,新闻的价值有无、大小要由主动的受众来评定,他们的点击率和跟帖量是其明证。那么在网络空间,新闻的内涵得到极度泛化,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新鲜及时的新闻报道(包括提供观点的评论性报道),还包括对旧闻的整合和对公众有用的知识性、娱乐性、服务性、实用性信息。
所以,现代的融合性媒体不再是单纯的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与信息传播平台,而将更强调信息对受众的服务性。
央视网在提供常规传统新闻的同时,还提供各类实用性信息,如健康、美食、爱儿、家居、高尔夫和包括天气、证券、房产、外汇等各类与人们衣食住行生活相关的信息,的确达到了信息的“多元化与实在化”。人们不仅可以在这一空间里查看最新的新闻,还可以进入感兴趣的频道查阅有关信息,或是参与众多的讨论、发表评论,这里体现的是以受众需求为中心的传播取向。
针对现实受众多样化的需求,在这个空间里新闻的内涵已演进到泛信息化,展示出的是一幅多元化的信息图景,其触须延伸至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在网络时代,你所看到的最令人称奇的传播画面是:多元化的新闻广泛涉及我们的教育、医疗、娱乐、商务……以及一切生活。” 新闻的泛化使得这一空间提供的信息变得日益丰富多样、无所不包。这个空间基本上是遵循实用的原则,将预设的对受众有用(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的信息(不论是否具备时效性、新闻性)集合起来,作为一种服务提供给受众。
艾伦・鲁宾曾把媒体的使用分为两种类型,仪式性(ritualized)的和工具性(instunemtal)的。仪式性的使用比较被动,缺乏明确目标。而工具性的使用则主动性较强,具有明确目标,对媒体内容选择性接触,参与程度高,它为了某种信息需求而搜索特定的媒体内容,会导致人们接触大量新闻和信息性内容。④电视和网络融合后,人们对网络化电视的使用更趋工具性,由此电视新闻的实用性转向也成为必然,相应地,电视新闻人的服务意识必须牢固树立和大力提高。
在这个信息易得的数字时代,人们愈来愈把软性的、与自身利益和兴趣相关的题材作为关注的重点,他们关注与自己的生产、生活乃至生存密切相关的各类信息,各种媒体上的软新闻也就越来越多,所以出现了硬新闻“软化”现象和大量服务性资讯。这是媒体服务意识觉醒、服务功能强化和拓展的一个侧面。在电视新闻传播领域,如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的《生活面对面》、安徽电视台经济频道的《帮女郎帮你忙》、石家庄电视台都市频道的《小吴帮忙》、山东有线电视中心生活频道的《生活帮》,这些把新闻资讯和服务观众融合在一起的资讯类栏目都具有很强的服务性和实用性。《生活面对面》的每期节目涵盖了买房炒股、求医问药、出行休闲、新规新政等大量生活实用信息,节目中有鲜活的生活经验展示和生活技巧交流,做到了融趣味性、实用性、知识性于一体,颇似一本生活百科全书。《生活帮》以“生活帮你办”为宗旨,主持人自称“帮主”,记者则称为“帮办”,突出一个“帮”字,其中的“生活帮你办”板块及时报道百姓反映的问题,切实帮助百姓解决生活中的难题。“直面百姓生活中的盲点、难点和闷点,全力为百姓解闷、解难、解气。”⑤以上所举皆是地方台具有“民生新闻”性质的电视新闻栏目,其努力向“三贴近”靠拢、强调新闻的实用性和服务性是在新闻价值的“接近性”上做足文章。而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节目中也出现了根本不具任何传统新闻概念特质的“生活提示”和“健康提示”,如《共同关注》播出的《健康提示:蔬菜吃法不当 也会有害健康》,《朝闻天下》播出的《生活提示:冬季取暖 谨防低温烫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