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是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瞬间形象摄取并辅以文字说明而加以报道的传播形式,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新闻摄影失实背后伦理道德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摘要】随着人类“读图时代”的到来,“一图胜千言”的新闻摄影开始在新闻传播领域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了。然而从2004年《非典时期的婚礼》到2006年《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再到2010年的《挟尸要价》,几乎每年都有一些新闻摄影作品被卷入到失实的争议当中。新闻摄影作品的失实无疑将导致媒介公信力的下降,引发社会对媒介的不信任感。因此在目前法律不健全的情况下,探究新闻摄影失实的伦理道德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近年来失实的新闻摄影作品分为三类,以探讨新闻摄影作品失实背后的伦理道德问题,并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提出解决新闻摄影失实的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新闻摄影 失实 伦理道德
从1842年世界上第一张新闻照片――“汉堡大火”问世起,新闻摄影就开始展示它强大的影响力和独特的魅力。“一图胜千言”的图片用视觉语言向受众传递着直观、形象的信息,强烈的视觉冲击满足了受众的视觉享受,这种优势是文字报道所不具备的。
然而,原以为只是通过光化学反应在感光介质上记录影像的绝对真实的镜头竟然也会说谎。一些失实的新闻摄影作品不断被披露出来,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客观性开始受到置疑。
真实是所有新闻作品的前提,它不仅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摄影的生命。新闻摄影的本质任务就是利用摄影技术,用画面的形式对新闻现场进行摄影纪实,它的功能就是要告知受众来自新闻现场的真实信息。失实的新闻摄影作品不仅不能履行这个基本功能,还会使媒介公信力下降,甚至造成社会诚信萎缩,带来比摄影失实本身更大的媒介信任危机。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在科技发展、突发性事件增多等新因素的影响下,新闻摄影失实呈现的形态和原因,并从伦理方面提出了解决新闻摄影失实问题的原则,力图从伦理道德方面对新闻摄影失实问题进行制约。
一、三类失实的新闻摄影作品
根据新闻摄影作品失实的具体表现可以把失实的新闻摄影作品划分为以下三类。
1、《挟尸要价》――瞬间性失实。2010年8月18日,在第18届(2009年度)新闻摄影作品“金镜头”颁奖晚会上,新闻摄影作品《挟尸要价》以全票赢得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随即引来的却是一场关于作品真实性的争议。人们对图片的质疑主要集中在定格于作品中的船头白衣老人挥臂的瞬间是否是在“挟尸要价”。
这类新闻摄影作品的失实主要表现在对瞬间性的把握上,由于新闻摄影作品的瞬间定格性,导致它总是只能反映事实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微小瞬间,如果瞬间不能代表整体就会产生失实问题。
2、《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技术性失实。2006年7月1日,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全线开通,《大庆晚报》摄影记者刘为强的《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获得了中央电视台“影响2006・CCTV图片新闻年度评选”铜奖,该照片还一度被全球200余家媒体传载。然而最终却发现图片中存在3处经过电脑处理的地方。
这类新闻摄影作品的失实主要表现在运用技术手段,如Photoshop等工具对新闻摄影图片进行处理,从而导致新闻图片的失实问题。
3、《非典时期的婚礼》――摆拍性失实。2004年2月13日,在第47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中,《武汉晚报》摄影记者邱焰拍摄的新闻摄影作品《非典时期的婚礼》获得了日常生活类(单幅)三等奖。后来,照片存在造假的行为被披露了出来。据证实,新闻图片中的男、女主角都是摄影记者请来的模特,这场婚礼是子虚乌有的。
这类新闻摄影作品的失实主要表现在通过摆拍等手段对事实进行造假,捏造根本不存在的新闻事实,从而造成新闻摄影图片的失实。
二、新闻摄影作品失实的原因
根据对各类失实新闻摄影作品的分析,可以将新闻摄影作品的失实原因归纳为以下三种。
1、摄影形式本身的局限性。新闻摄影是对正在发生的新闻进行瞬间形象摄取的过程,它摄取的是新闻事实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瞬间画面,瞬间的画面形象是新闻摄影的表现形式,也是新闻摄影的主要特性之一。
摄影形式本身的局限性使新闻摄影作品只能从事物的变化发展中抓取一个瞬间,凝固事物运动过程中的一个片段,这就给新闻信息的传达带来了不确定性。
正如在《挟尸要价》中,船头白衣老人挥臂的瞬间到底是应该理解为“挟尸要价”呢,还是“挟尸靠岸”呢?于是关于这幅新闻摄影作品真实性的相关争议便产生了。可以说,这类“失实”的原因完全是由于新闻摄影形式本身的瞬间局限性造成的。
2、技术引发失实。当今数码相机、Photoshop软件等的使用为摄影者完善、美化照片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然而,恰恰是这些技术也给新闻摄影的真实性问题带来了相关争议。
作为普通摄影作品,摄影者可以借助Photoshop软件对图像进行任意的编辑、合成、校色、调色及特效制作。但是作为新闻摄影照片,利用软件对新闻照片进行随意合成、拼接、修改等都是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的。
可以说,技术对新闻摄影者来说是一种诱惑。从2005年的《广场鸽接种禽流感疫苗》到2006年的《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再到2008年炒得沸沸扬扬的“周老虎”事件,越来越多的摄影者抵不住技术的诱惑对新闻摄影图片进行技术处理,从而违背了新闻摄影最基本的原则――真实性原则。
3、利益诱发失实。为了满足受众的感观享受,吸引读者,新闻摄影记者开始追求摄影作品的画面完美和图片的视觉冲击力、震撼力;为了在国内外的新闻摄影大赛中赢取奖项,新闻摄影记者铤而走险不惜牺牲真实性。
因此,虽然从形式上看,每次新闻摄影作品失实都有这样或那样具体的原因,但是其根本原因都不外乎是参赛者(或投稿者)、主办者(或某报刊)等相关的个人或组织受到了利益驱使。
三、新闻摄影的伦理道德之惑
要从伦理道德方面入手解决新闻摄影作品的失实问题,除了厘清新闻摄影作品失实的原因之外,还要从伦理道德方面探讨导致新闻摄影失实带来的困惑。
1、拍与不拍。当摄影记者拍下他人的照片时,也拍下了他人匿名的权利。拍摄除了可能会使被摄者隐私权受到侵害之外,还可能引发伦理道德问题。
摄影记者凯文・卡特的《秃鹰与女孩》反映的正是这类问题。面对苏丹贫困、饥饿的社会现状,新闻摄影记者有责任对现实进行如实的记录,而面对被秃鹰紧盯正爬往救助站的骨瘦如柴的小女孩,任何人都有理由对其进行援救。那么,一名摄影记者这时到底是应该拍摄,来履行作为新闻摄影记者的职责,还是应该不拍摄,来履行普通人的职责?这就是新闻摄影记者拍与不拍的伦理道德之惑。
2、发什么样的图片。从1839年8月19日法国政府在法兰西学院向世界宣布“摄影术”这项发明起,摄影人就在用手中的相机向世界传达着自己对战争的认知。可以说,新闻摄影是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战争给新闻摄影带来了道德抉择。
今天虽然整个世界处在和平稳定的大环境下,但灾难、疾病等各种突发性事件却相对增多了。面对突发性事件,新闻摄影记者是选择发表杀气腾腾、一片血腥的现场,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吸引读者的眼球,提高发行量,还是选择从侧面表达灾难,平淡记录,给读者以心灵慰藉呢?这就是新闻摄影记者发什么样图片的伦理道德之惑。
3、图片发表后的影响。有人说媒介是一面凸透镜,它的报道会放大社会对问题的关注度。如果是为需要帮助的弱者赢来了全社会的关心,获取了帮助,这种放大当然是喜闻乐见的。但如果是给被报道者带来压力,甚至对其生活造成负面影响,这种放大就有待思考和斟酌了。
新闻摄影作为一种媒介报道形式也可能会产生类似的放大效果。面对有可能会给被摄影者带来负面影响的新闻摄影图片,新闻摄影记者是选择直接发表图片,引起强烈的社会轰动,造就自己的名气,还是选择先考虑图片发表后会不会给被摄造成影响呢?这就是新闻摄影记者面临的又一个伦理道德之惑。
四、解决新闻摄影失实的伦理道德原则
马克思曾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面对新闻摄影作品失实现象的频发问题,还得依靠新闻摄影者个人的道德规范和良知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具体来讲,解决新闻摄影失实的伦理道德原则有以下几条。
1、用人文摄影。人是构成社会的主体,也是新闻报道中永恒关注的主体。一幅好的新闻摄影作品应该表达出对人生命的尊重、情感的尊重。
对拍与怎么拍的问题,许多优秀的摄影记者都能表达出人文关怀。如英国摄影记者迈克・威尔斯拍摄的《手――乌干达旱灾的恶果》,就是关怀,从侧面对比表现旱灾的严重,为灾区获取援助。如果摄影记者心怀关怀,就能将新闻摄影本身的瞬间性劣势转化为传递人文精神的优势,在传递真实信息的同时唤起社会的温暖。
2、用心捕捉。新闻摄影的瞬间定格性往往会造成其无法完整表达整个新闻事件发展全过程的遗憾,一旦摄影记者拿捏不准,就会导致新闻摄影作品失实。
因此就要求新闻摄影记者在摄影过程中要用心捕捉能够反映新闻事实的典型性瞬间。新闻摄影记者要将镜头当作是自己的眼睛,通过心灵的思辨过程,记录下摄影者对事实整体用心把握的结果。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新闻摄影作品的瞬间性造成的失实。
3、用文字解释。在“读图时代”人们对图片的重视同时也带来了对文字的忽略。在新闻摄影中这种情况也不例外。
新闻摄影是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瞬间形象摄取并辅以文字说明而加以报道的传播形式。摄影的瞬间性可能只是现场发生的某一片段,单靠画面本身很难表达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囊括各种新闻要素。所以,文字是构成新闻摄影作品的必要组成部分,是新闻摄影作品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
参考文献
①张蔚飞:《我所理解的新闻摄影》[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②蔡帼芬、张开、刘笑盈:《媒介素养》[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③莫文,《“照片造假”与新闻摄影的自律与他律》[J].《新闻摄影》,2010(4)(下半月)
④吕梅,《从普利策摄影奖透析美国新闻摄影的伦理道德观》[J].《文化研究》,2009(4)
⑤许之丰,《对新闻摄影工作职业化的探索》[J]. 《新闻三味》,2009(9)
⑥宋红梅,《镜头中的人文担当――回望汶川地震新闻摄影的以人为本思想》[J].《新闻知识》,2009(7)
⑦李士明,《新闻摄影的价值与应坚守的原则》[J].《青年记者》,2010(4)
⑧陈更生,《新闻摄影的生命尊重和人性关注》[J]. 《新闻战线》,2010(4)
⑨焦俊芳,《真实是新闻摄影的生命――由新闻照片造假引发的思考》[J].《新闻采编》,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