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新闻视角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7-01-29

  民生新闻的提法是和公民社会的理念相悖的。民众和公民社会的公民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民”和“官”是相对立的两个概念,民是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是需要被管理、被教育、被怜悯的对象,是社会的弱势群体。电视民生新闻中的“关注民生”、“以民为本”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思想。“公民”的“民”产生于西方的人本主义精神。“他们倡导人本主义思想,目的在于提倡人的平等、人格独立、人性的自由,反对封建的等级不平等的神权压迫。”而这种人本主义精神正是现代公民社会建立的观念基础。

  时政新闻、深度新闻和民生新闻被称为中国新闻的三次改革,时政新闻的报道内容是有关党和政府的活动,话语权属于国家。深度新闻的报道内容是国内外的重大事件,话语权属于社会精英。民生新闻报道的是百姓生活,话语权属于普通民众。公共新闻报道的应该是公共议题和公共事务,话语权属于公民。北京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昌凤一直在追踪《1860新闻眼》等电视民生栏目的变化,她肯定了这些电视民生栏目向公共新闻演变的一些做法。她认为民生新闻的受众定位是老百姓或民众,而公共新闻的受众定位是公民。公民是比民众更具有社会含义,公共新闻突出一些公众权益和权利的问题,这种理念是对民生新闻的以此跨越和提升。

  (三)强化报道方式的能动性

  民生新闻的报道是记者能动地参与到事件中来,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记者在事件中为当事人出主意、做调解,虽然这些做法使节目有了人情味,但事件的琐碎及记者不恰当的参与,都使民生新闻有哗众取宠的嫌疑。公共新闻重新定位了媒体的功能:媒体不仅报道公共事件,还要组织对公共事物的讨论;媒体在提供良性互动兼容并蓄的公共平台的同时,还要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引导舆论。公共新闻理念引导下的媒体的角色更加积极和主动,强调在报道方式上对公共生活的主动介入和推动。   电视民生栏目《1860新闻眼》下设有“绝对关注”版块,“绝对关注”是观众充分表达自己对公共事物的看法的平台,体现了节目的互动性和参与性。有一期针对病人在医院例行的传染病项目检查是否应该由患者承当费用的节目《检查传染病该由谁买单》中,对这一常见却有失公平的现象进行报道,倾听医患双方的看法,同时吸引电视机前的观众用短信息参与的方式说出自己的看法。节目播出后,社会各界给予高度重视,更有政协委员将其写入提案。从中我们看到公共新闻最大程度地参与到公共事务中,体现了能动性。

  (四)构建良性互动的反馈环节

  公共新闻立足于与公众的良性互动,强调对社会生活的积极干预。公共新闻设计话题,引发公众的参与和思考,重要的前提是反馈环节的构建。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和媒体的联手使观众的即时反馈成为可能。观众的反馈方式有很多种,除了手机短信、热线电话外,登陆网站成为最宽广的反馈、互动平台。网络作为反馈平台具有明显优势。首先,网络具有交互性和快速传播的特点,利用网络的公共讨论平台BBS,可以将话题引向更深入、更及时的交流;其次,网络有助于培养忠实度高的观众,虚拟的网络环境容易培养稳定的观众;最后网络能够弥补电视线性传播先天性的不足,观众可以反复收看新闻,深思熟虑后参与到讨论中。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日渐富裕,目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私人品的匮乏逐渐转移到公共品的匮乏上来。公共领域中关系到普通民众利益的公共事物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人们越来越渴望通过某个平台或渠道发表对公共事物的意见,讨论解决的方法,媒体的“公共领域”功能得到强调。党政新闻上情下达式的报道方式无法满足公众的参与和讨论的愿望,而民生新闻流于市井化和娱乐化,缺乏对公共事物的关注。一种新的新闻理念和新闻形式的产生变得很是必要,能够有助于在公共领域中解决社会矛盾的公共新闻取代电视民生新闻成为未来电视新闻的主角已是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蔡雯.“公共新闻”发展中的理论与探索中的实践——探析美国“公共新闻”及其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4(1)

  [2]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M].上海:三联书店.2001:134

  [3]樊凡冲西新闻比较论[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4:68

  [4]张恩超.从民生新闻到公共新闻[N]南方周末.2004-11-4

  [5]中国电视民生新闻发展报告课题组交流·合作·共赢:中国电视民生新闻发展考察——以全国省级台民生新闻协作体为考察对象[J]现代传播.2011(9)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