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文化的交际者在交往过程中往往倾向于将母语文化模式套用到目标语文化中,结果必然会对交际产生一定的影响,以下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跨文化交际翻译中文化负迁移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查看。
着名的翻译家金圣华在论及翻译的作用时曾打了个比方:“翻译就像一座桥,桥两旁气候悬殊,风光迥异。两端之间,原隔着险峻的山谷,湍急的溪流。两旁的人,各忙各的,世代相传,分别发展出一套不同的习俗风尚以及语言文化来。有一天,这不同文化习俗的人,忽然想要跟对岸打个招呼怎么办?要渡过峡谷,不得不架起一座桥……”(金圣华:1997)这座桥便成为了跨语言、跨文化之桥。文化交流是翻译发生的本源,翻译是文化交流的产物,翻译从本质上讲就是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翻译以文化沟通为第一要务,而文化的障碍往往却是译者面对的头号劲敌,因此在跨文化交际翻译中,避免或减少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文化负迁移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跨文化交际翻译中文化的负迁移
不同文化的交际者在交往过程中往往倾向于将母语文化模式套用到目标语文化中,结果必然会对交际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现象就是“文化迁移”。心理学中,若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就叫正迁移(positivetransfe)r;而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就叫负迁移(negativetransfe)r(邵瑞珍:1997)。同样如果母语文化在跨文化交际翻译中被目标语吸收并成为其组成部分,则这种迁移被视为文化的正迁移。相反,由于带有母语文化特征的言语没有被目标语语言读者所理解和接受,造成了文化误读,就会出现文化的负迁移。根据戴炜栋教授对文化迁移的分类,我们也可以把文化负迁移分为两种,即表层文化负迁移和深层文化负迁移。
1.表层文化负迁移。表层文化负迁移包括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负迁移,如语言形式的文化负迁移和言语行为交际模式的文化负迁移。首先,语言形式的文化负迁移主要体现在词汇的误读、误译。
例如:笔者的学生在翻译练习中将句子“ThenhewasofftoColumbiaBusinessSchool,wherehefoundhisRosettaStsoneofinvesting”译为“后来他进了哥伦比亚商学院,在那里找到了他投资的罗塞塔石碑”。很显然译者直译了原文是由于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造成的,RosttaStone是一块刻有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诏书的石碑,被译作罗塞塔石碑,由于这块石碑刻有三种不同语言版本,使得近代的考古学家得以有机会对照各语言版本的内容后,解读出已经失传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的意义与结构。
正是如此,该词被赋予了一定的内涵意义,即“指点迷津的东西”。这句话的正确译法应该是“后来他进了哥伦比亚商学院,在那里找到了自己的投资指南。”
再如:有人把句子“TheUnitedStateshasnowsetupalonelinessindustry”翻译成“美国现在已建立了一种孤独的工业”。什么是孤独的工业?实际上,lonelinessindustry既不孤独,也不是什么工业,它是美国社会福利事业的一部分。在六七十年代的美国由于越来越多的子女不和父母居住,孤寡老人的数量不断攀升,成了社会一大问题。因此,美国政府建立了一种为孤寡老人服务的社会项目就以lonelinessindustry命名。
原来上述译文又是因为译者不清楚美国社会发生的一些现象而望文生义机械对译造成的。其次,在外语交际中将母语词汇的文化内涵迁移到目标语词汇上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例如中国人一见面会很自然地问对方“吃饭了吗?”或“到哪去呀?”然而这种既友好又随和的问候方式在被译为“Haveyouhadyourmeal?”和“Where’reyougoing?”之后就会让英美人觉得是在干涉他们的个人行为而难以理解和接受了。
2.深层文化负迁移。深层文化负迁移包含观念文化的负迁移,即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宗教感情和民族心理等的迁移。
例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如果被直译成“tohopeone’ssontobecomeadragon,andone’sdaugtertobecomeaphoniex”字面意思没错,但从目标语读者的心理层面来讲却难以接受,因为“龙”和“凤”两个词在英美文化中有着不同的情感意义。“龙”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包含着“至高无上”的含义,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人常把自己比喻为“龙的传人”,最近报道的中印发展就被誉为“龙象共舞”,但在英语文化中,“龙”却是一种凶残恐怖的怪物,是邪恶的象征。
这也是为什么北京奥运会没有以“龙”作为吉祥物的原因。“凤”在汉语文化中是一种神鸟,寓意着“高贵”之意,中国古代多用“龙”比喻皇帝,以“凤”比喻皇后,有“龙凤呈祥”一说,而在英语文化中“凤”则喻指“再生、复活”。综上所述,我们把这句话翻译成“tohopethatone’schildwillbecomesomebody”,既译出了原意,又迎合了目标语读者的心理。
中国人的文化崇尚“谦卑”,中国人请英美人吃饭时常会说“饭菜不好,请多多包涵”,若把这句话直译成“Thesedishesarenotgood.Pleasemakedowiththem”英美人就会诧异,他们若请人吃饭,会有相反的做法,通常会夸赞自己做的饭菜,即使不是赞美也不会说“饭菜不好吃”这样的话。
再如,有一家公司通过一名翻译面试前来应聘的中国员工李先生(曾与前任领导关系不好而辞职),以下是他们的对话: Interviewee:Mr.Li,canyoutellmeaboutyourfor-merboss?Didhetreateverybbodywell?Didyoudis-agreewithhim?Didyouarguewithhim?
翻译:李先生,您能不能谈谈你原来的老板。他对员工好么?你是否跟他有过意见分歧?吵过架么?
李先生:我原来的老板很好,没问题。
翻译:
Hisformerbosswaswonderful.Noprob-lem.Interviewee:Neverarguedwithhim?
翻译:您从来没有与他争论过?
李先生:没有,我一直对他非常尊重。
翻译:
Never.Hesaidhewasrespectful.
李先生自认为回答得体,但却没有被录用。
原因很简单,在中国文化中“君臣有别”,所以回答问题时处处体现了对领导的毕恭毕敬,而在英美人心目中领导却不是高高在上,他们与员工是平等的。美国《独立宣言》指出:众人生而平等。这种原则恰恰容不得李先生在是非曲直面前不断的迁就。李先生在跨文化交际中下意识的用母语的文化标准判断了对方的提问意图,而更为糟糕的是译者在为双方沟通时也忽略了这一问题,将李先生的跨文化交际负迁移为“忠实”传译。
二、跨文化交际翻译中文化负迁移的原因及避免策略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翻译中如此之多的文化负迁移现象呢?我们可以采取哪些策略避免或是减少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文化负迁移现象呢?
1.跨文化交际翻译中文化负迁移的原因。从客观原因来看,一是思维方式的差异,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曾指出“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是语言生成的哲学机制。语言实际上是紧紧附着在思维这个有无限纵深基础上的结构体。”(吕叔湘,1990)这些差异必然会在语言结构中表现出来,所以思维差异是造成语言差异和文化负迁移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是文化价值观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时时地体现和反映着文化,中西文化在传统习俗、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上常常表现出的相反的倾向在语言中自然会有所映射。因而用一种语言文化去解释、承载另一种语言文化必定会造成文化的负迁移。
从主观原因来看,一是对于目标语的文化把握不足。至今还有很多人认为手持一本词典就可以安心做翻译了,岂不知是大错。首先,就词的含义来讲,除了词典上能查找到的外延意义,一个词还具备内涵意义、风格意义、情感意义、联想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这些意义就和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individualism”和“个人主义”、“politacian”和“政治家”、“westwind”和“西风”从文化的角度讲就都不是完全对应的。所以,翻译不但要跨语言更要跨文化。
二是盲目地遵守忠实翻译的原则。由于翻译的原则被公认为忠实于原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容易盲目地遵守而导致译文机械呆板;直译不等于死译,忠实不等于不变通。
2.避免跨文化交际翻译中文化负迁移的策略。关于如何避免跨文化交际翻译中文化的负迁移,笔者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是积累掌握目标语中的文化知识。王佐良先生说:“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正真掌握语言”。
翻译家尤金·奈达也说过:“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尤金·奈达:1993)可见译者应该熟悉目标语国家的各种社会文化,如历史、宗教、政治、地理、军事、外交、经济、文艺、科学、风土人情、民俗习惯等,而译者也只有对此有较多的了解才能深刻准确地理解原文、洞察两种文化的异同,向目标语读者完美地展现原作所要传达的思想内容。
二是掌握运用适当的翻译技巧。由于文化的差异,两种语言互译若一味地采用直译的方法就会使目标语读者难以理解,这时就可以也有必要借用目标语中意义相同或相近,并且有自己鲜明文化色彩的表达对原文进行归化。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Shuttleworth&Cowie,1997)。它应尽可能的让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标语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这一技巧常被用在翻译成语、典故等文化色彩较浓的文本中,利于目标语读者接受。例如:“Idon’tunderstandhowhecanthinksheisgood-looking,butbeautyisintheeyeofthebeholder.”就可运用归化译法译成“我不明白他怎么会觉得她漂亮,不过情人眼里出西施嘛”。
三是培养适度的“文化移情”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