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方文化看女性主义文学的差异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7-01-29

  女性主义的理论多且复杂,但是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所有的女性主义理论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但是,由于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中西方的女性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本研究对此展开论述。

  一、女性主义文学的内涵

  女性主义文学是女性主义运动中的一部分,然而对于女性主义文学的定义至今仍然没有定论,主要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1)指女性作家创作的妇女生活题材的作品,即“只要是出自女性手笔,描写女性生活题材的文学,均可看作妇女文学”;或指女作家所写的具有女性意识、反映女性情感、表现女性生活的文学。 (2)指一切具有妇女意识的作家作品。这种观点认为,夏洛特・勃朗特的《简・爱》固然是女性文学,而托尔斯泰、劳伦斯的一些思考女性命运的作品也可纳入这一范畴。也就是说,凡是反映女性在男权社会的苦闷、彷徨、哀怨、抗争的作品,不论作者性别如何,均可视为妇女文学。反之,如果没有反映女性意识,即使作者是女性,也不可纳入女性文学。(3)指女作家的所有文本及一切关于妇女的文学作品,即妇女的和关于妇女的文学。尽管对女性主义文学有许多种看法,但这不影响女性主义文学产生的作用。女性主义文学在女性主义运动中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走在了时代的最前端。在运动中涌现的一批女性文学作家,如夏洛特・勃朗特、伍尔夫等,她们本身倡导男女平等,积极争取女性权利,同时通过文学作品表达了这一思潮,引领了一大批女性的意识觉醒。同时,女性主义文学的意义还延伸至今,在思想文化都高度开放的现代社会,依然有性别歧视的现象存在。所以,研究女性主义文化不仅是对过去的总结,更是鼓励这样的运动形式,思想不能止步,行动不能畏缩。

  二、中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的萌芽与发展

  1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

  西方的女性主义(女权主义)萌芽于19世纪末,第一次运动高潮发生于20世纪20年代末。在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下,一些“平等、自由”的观点被提出,同时女性问题也备受关注,这为女权运动的兴起创造了思想基础。女性主义文学作为女权运动的一个方面,也开始萌芽。在这期间,西方的女性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主要有夏洛特・勃朗特的《简・爱》和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问自己的屋子》。他们两位都是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先驱者,凭借卓越的文笔,通过文学的形式表达了自己争取女性地位、权益的渴望,实践了女权主义运动。乔治・艾略特作为女权主义的鼻祖人物,正如她本身的为人一样,在作品中展现了浓烈的女性主义色彩,开创了女性主义文学的新纪元。到了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文学思想趋于成熟。伍尔夫早期的经历使得她对女性权利问题有了较早的认识。她以一部《一问自己的屋子》吹响了女性主义的号角。在其他作品中,如《雅各之、室》、 《到灯塔中去》、 《奥兰多》等,伍尔夫清晰并且强硬地显示了当时社会女性地位卑微、男性占据主权的现象,同时也表达了对这一现象的强烈不满。在她的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呈现作为男性形象的互补面,显得光彩熠熠。比如,在论及战争时,伍尔夫就认为男性是战争的罪魁祸首,男人天生的攻击欲、狂妄和残暴是战争发生的主要诱因。因而,要解决战争问题,就必须先改变男人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局面。然而,伍尔夫的女性主义的成熟不仅仅体现于此,更表现在她积极争取男女平等、互补互助方面,而并没有发展成为激进的女性主义,即要求女性凌驾于男性之上。

  到了20世纪60年代,第二次女权运动的高潮时期,出现了自由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到了20世纪90年代,第三世界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后殖民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心理分析女性主义与前度活跃的流派多元并立,互相辩驳论争,成为女性主义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女性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结合各个时期的不同特点,从改善自身来协调实际的需求。女性主义已从早期纯粹以女性抗争为旨归的理论探索,进展到以两性权利互动、改变不合理的性别文化为目标的性别研究,再发展到当下结合心理分析、政治理论、哲学、生态环境研究、种族研究、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多学科、跨学科的范畴,并且已经渗透到社会人文科学以至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成为当代西方社会文化领域最具批判力的、跨学科的学术思想体系。

  2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

  中国的女性主义运动起步较晚,甚至可以认为中国的女性主义是一种外来文化,或者说是以西方女权社会主义为理论基础发展而来的文化。我国女性学者更愿称这种外来文化为“妇女解放”或“解放妇女”,而非“女权主义”。相比较而言,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比较晚,是在20世纪初,正值社会动荡,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不利于妇女解放运动时得到进一步发展。中国妇女解放是伴随在反帝、反封建、反官僚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中进行的。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都不同程度地为中国妇女赢得一些权利。但是,这些妇女解放运动从来都不是独立的,它只是社会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妇女自身不是目的,妇女解放只是一种标志,一种争取社会进步的标志,一种反封建的手段。以男性倡导的思想武装自己,女性以男性的眼光来衡量自身的存在,以男性的尺度衡量自己的解放程度,而没有认真反思自身。我们可以把中国的女性主义的兴起看成一种“蹒跚学步”,开始有了反省和觉悟的意识,但是,又没有从根本上思考这一问题。诞生于20世纪初的中国女性形象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沉寂后,在20世纪90年代终于又重新活跃在文坛上,也就是迎来了中国女性主义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这个时期的中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刻,市场化的观念取向使得人们更关注于物质问题。所以,这个时期产生的一些文学作品也刻上了“市场化”的烙印。

  这一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戴厚英、张洁、张辛欣的作品为代表,它们以两性关系为重心,揭示女性的现实处境和存在价值,有了初步的女性意识;第二阶段以残雪、王安忆、铁凝的小说为代表,它们深入梦幻潜意识空间展开叙述,充分展示女性的自主意识,颠覆男性中心主义;第三阶段以林白、陈染等人的作品为代表,通过展示个人生存体验来表达妇女集体生存体验,从而使女性主义文学进入了真正的个人化女性话语时期。第一个阶段的女性主义文学虽然有了女性权利的意识觉醒,但还是以男性为中心,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女性形象还是站在“第二性”的角度,努力成为男性化的角色。这种女性主义还局限于男权的制约。到了第二、第三阶段,随着西方女性主义文化的逐步深入,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有了新的突破。以王安忆的“三恋”、铁凝的《玫瑰门》为代表,开始围绕女性身体的生命阶段而展开。铁凝在《玫瑰门》写道,小说女主人公漪纹被男人抛弃后,为了可以在充满尔虞我诈的封建家庭中生存,她变得阴险毒辣、狡诈无耻,她是一朵“充满女人的狡诈与诡计的恶之花”,她无时无刻不在创造着生活,又无时无刻不在毁灭着自己。作者以女性为视点,着重剖析了作为个体的、个性的、女性的性心理,从性别的角度揭示人性的复杂及其脉动,真实地展示出“一种女性的状态,女性的生存方式和一种生命过程”。这是一部女性自我审视的女性主义文学作品,铁凝力图通过笔下人物的命运,展示在男性中心意识形态及文化阴影中挣扎的女性的真实生存状况,使文学对女性的透视达到了从未有过的深度。张抗抗说: “我想‘女性文学’有一个重要内涵,就是不能忽略或无视女性的性心理,如果女性文学不敢正视或涉及这点,就说明社会尚未具备‘女性文学’产生的客观条件,女作家未认识到女性性心理在美学和人文意义上的价值。假若女作家不能彻底抛弃封建伦理观念残留于意识中的“眭=丑’说,我们便永远无法走出女人在高喊解放的同时又紧闭闺门,追求爱情却否认性爱的怪圈。”这就足以说明、这个时期中国女性作家己进入对女性性心理的揭示,中国女性文学已走上女性意识的觉醒历程。

  三、中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的差异及原因分析

  1 起源差异

  中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的不同点表现在它们的起源上。西方的女性主义文学是女性主义运动的组成部分,而这种运动是由妇女自发地组织起来的。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影响下,西方的女性首先认识到女性社会地位的卑微以及女性权利的缺失,因此,女性同胞自发组织了一场女性主义运动。女性主义文学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作品中呈现的女性形象也是奋发向上,敢于挑战男权,争取自身利益。所以,西方的女性主义文学在起步时就显得比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成熟许多。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的产生并不仅是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当时中国社会处于反封建的阶段,这是一个政治运动。女性主义在当时被称为妇女解放运动,是作为反封建礼教政治运动的一部分。在中国长久以来的封建礼教观念中,女性较男性处于弱势地位,经常有“男主外,女主内”、“女子无才便是德”等说法。此时出现的反封建运动要从各个方面改变封建社会,就必然会涉及妇女解放问题。因此,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并不是女性自发组织起来的,而是作为反封建政治运动的组成部分,为整个政治运动服务。这也就造成了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不彻底、不成熟。

  2 社会地位差异

  中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的不同点还表现在男性与女性的社会地位关系上。西方的女性主义文学自形成以来受基督教的影响颇深。西方的哲学巨匠中也不乏对女性持以轻视态度的,如亚里士多德就曾说过:“女性之所以为女性,是由于某种优良品德的缺失。”柏拉图也曾表示过类似的看法。西方社会的宗教观念的深入人心使得女性同胞从思想上、心理上不被认可,男性天生的优越性主宰了社会。所以,西方女性率先从思想上认识到这一性别歧视,在思想高度上进行的运动往往就会更加深刻、彻底。中国这个悠悠大国的历史上同样也有性别歧视这一现象,那与西方又有何不同呢?我们首先来看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无疑是儒家、道家、佛学。孔子认为男尊女卑,因此,他所持的是与西方宗教一样的男性优越论。而老子则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构成世界的“阴、阳”两气一样,不断更替、此消彼长,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而阴阳相辅相成,不是对立排斥的,所以,男刚女柔、男外女内是符合世界规律的,是互补互助的。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的宗教思想并不是一致否定女性的,是各有说辞的。也就是说,在中国古代,女性低一等级的思想观念并不如西方那么深入人心。真正使中国妇女感受到自己被忽视的不是宗教思想,而是行为规范。中国传统习俗对女性的行为都有严格的规定,最为熟知的有:女性没有与男性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某一时期女性必须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能以其面目示人;更有10世纪出现的“缠足”之风。中国妇女深受这些行为规范的残害,因此,后来所兴起的妇女解放运动很大程度上是反对这些规范,而没有从思想高度上为女性解放做努力。

  3 表现方法不同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