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线条构造和象形特征使得它具有先天的审美价值,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上古文字时会产生审美愉悦的根源所在,也是汉字在“形”的要素发展过程中,能够最终脱离实用性,成为独立存在的书法艺术的根本原因。汉字的母体中包孕着实用与艺术的双重性,尽管它的艺术性获得了独立,也只是从这一母体中分离出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所以书法艺术无论如何发展,汉字都是它赖以存在的永恒载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是艺术的通则。中国书法是符合这一通则的,它的实用性服务于生活,它的艺术性则满足了人们形而上的精神需求。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展现形式,它所发挥的作用在每一方面都具有人类文明所需要的含义。
现实生活文化生态人文情境
现居甘肃天水的冯泊是甘肃画坛的后起之秀,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他的作品曾获得全国首届现代工笔画大展优秀奖。结识他之前,我在《美术大观》、《美术研究》、《中国书画报》上品读过其工笔画作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8年前的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走进了他的画室。一幅充满生机的工笔花鸟画还躺在画板上,画中彰显着“美”与“雅”。
综观冯泊的作品,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他工笔画的单纯性特征。这种单纯性不是简单、简率,而是形象塑造上的概括和符号性形象的重构。成就一幅作品不可仅仅满足于个性化的图式,还需“超然象外”与“迁想妙得”。
他获“2008造型艺术新人展”提名奖的作品《暖冬思语》(见附图上者)绘寒冬的夕阳下,一群小鸟与树木低语的情景,诉说着自然与生命的哲思,给人一种清新、宁静的感觉。这恰好吻合这次展览的主题———“探索·创新———造型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民族性与地域性”。有一年他回老家过年,天寒地冻,行人稀少,只有落叶飘零、寒鸦鸣啼。一片白云悄悄越过苍茫的山坡,渐渐地如一股清泉,无声地漫入心扉。眼前的景物,让他凝神静思。往日零碎的构思慢慢成形,一幅图画浮现在脑中。他把昔日铺天盖地、掩映无数雀鸟的绿叶演绎为叶儿落尽、鸟儿在枝头窃窃私语。这由点、线、面组成的单纯的画面,于纯净中透出温暖,他因此叫它“暖冬思语”。
他的另一幅以鸟为题材的作品《北方十月》(见附图下者)描绘了深秋的北方雪景。画面上,雪花还在簌簌地飘着,河中的鹅卵石已经铺上层层雪花,野草坚韧地飘摇在小河旁,几只禽鸟在雪地里悠闲地踱着步子。整幅画自然、单纯,有生活情趣,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作品体现了作者与自然界中生命的感情交流。有生命的事物,首先是以外在的朴素美感而唤起他的关注。它们内在的、具有“人格化”的深层美感,构成他与事物的感情上的共鸣,从而产生创作欲望和艺术灵感。
从冯泊获全国首届现代工笔画大展优秀奖的作品《环保———废弃的高碳》中不难看出,他并不是画匠,而是有头脑、有思想的画家。他观照现实生活、文化生态与人文情境,在追求美中进行创新,表现属于自己的东西。他长于他人之处是有思想、敢于挑战、善于发现美的事物。该作取材于医院的太平间。在“低碳”、“环保”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的背景下,冯泊力求通过画面向我们营造一个低碳的生活环境。低碳减排,不仅是为了我们自己,更是为了造福后代。冯泊用绘画语言来诠释这一环保理念。这也是他作为一位优秀青年画家,有社会责任感、对现代社会有人文关怀精神的一种体现。这幅画无论造型艺术与审美价值,还是题材的取向及艺术语言、形式与技法,都反映出画家的精神风貌、创新活力和艺术表现力。这幅作品在全国首届现代工笔画大展中因关注生态而受到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北京工笔重彩画会秘书长金沙认为:“这是对当代生活最直接的表达和认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冯泊对绘画的执著精神和谦虚好学的态度令我叹服。在他的画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难能可贵的艺术真实感。我想,凭着他的聪睿,取得更大的成功或许不需等待太久。
文化哲学背景中对中国画论的透彻研究
中国传统绘画独具特色,是东方艺术的典型代表,它早已蜚声世界,并越来越显示出品味不尽的魅力。与绘画创作如影随形,中国传统画论也非常丰富,体现着对艺术精神的睿智洞见。研究画论对欣赏绘画、理解绘画艺术精神、弘扬民族文化都至关重要。但与传统绘画作品受到重视不相称的是,关于绘画理论的研究显得薄弱。正因如此,作为季羡林先生主编的“东方文化集成”丛书之一种,杨铸教授所著的《中国古代绘画理论要旨》就具有特殊的意义。
杨铸教授在后记中说,他有着“对古代绘画艺术的浓厚兴趣,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诚挚热爱”。《中国古代绘画理论要旨》一书凝结了他“近些年思考和研究的成果”。一个学者因真诚热爱和长久思考而写出的著作,和目前泛滥于世的急功近利制造出的书自然有天壤之别。事实上,这也是一本会时时让读者感到共鸣、感到兴奋、受到启发的佳作。本书在中西对比的文化背景下论述了中国画论独特的民族特色,展现了其形成过程和社会条件。它在内容安排上很具匠心,对传统画论的梳理与解读有高度的洞察力和整体性的把握。
首先,此书并不是对古代画论进行面面俱到的泛泛总结,而是从辩证神髓、融通态势、特色解析、流变探微四个角度(书中的四编)进行论析,对每个角度又从两到三个方面进一步阐述。如“辩证神髓”部分从三个角度进行阐述:“‘传神而已矣’——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的核心追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的基本观念”“‘虚实相生’——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的重要贡献”。如此,就高屋建瓴地抓住了古代画论最核心的问题,条理清晰、重点突出,避免了行文的枝蔓。在书的最后,又以“中国古代绘画艺术论纲”作为附录,对中国绘画的渊源流变以及绘画史上的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梳理,使整部书的内容点面结合、有放有收。并且本书每一编下面每个角度的论述都可看作是论点明确、论证严谨的学术论文,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力。
其次,本书突破了画论研究视野偏于狭隘的现状,从文化哲学的高度对中国传统画论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新意叠出而又符合审美文化史的系统解读。从发生学的角度考察,中国传统美学追求与古代文化哲学有密切关系,一些重要概念(如“气”“象”“道”等)最初被用于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思想意识领域,后来它们才渐渐获得公认的美学含义,并在发展中不断丰富。因此,对画论涉及的大量美学观念就需要揭示其背后的多元文化哲学的因素,这样的研究对认识画论内涵的复杂性与深刻性十分有益。如对形神关系的探讨,就结合儒家、道家的相关理论,指出早期儒家重实、道家重虚,儒家重形迹、道家重心神,儒家重功利、道家重自然,所以到儒学权威动摇的魏晋,才会有绘画艺术形神观念的复苏与崛起;对绘画理论中“虚实相生”观念的分析,从先秦道家的“有”“无”之议讲到魏晋玄学对“有”“无”关系的新的理解,又讲到大乘佛教主“空”的影响,把空玄的概念化入到生动丰富的历史文化中去。以山水画为代表的中国画传统形成后,相应的文人画理论成为中国画的重心,本书着重论述了独立自主的下层知识分子审美情趣的发展,以及它的历史作用。这也成为本书的亮点。
正因站在文化哲学的高度,克服了目前某些画论研究中存在的局促与狭隘,所以本书的论述尤为精彩,令人有茅塞顿开之感。书中对一些概念也进行了精准的定位,如“意境”的定义:“所谓意境,即艺术作品所创造的融入了幽远情思的超越有限而导向无限、超越瞬间而导向永恒的开放性的艺术时空。”这是笔者所见到的感觉最贴切的“意境”定义了。书中还在论述诸如对“虚”“实”的态度等问题的时候注重中西观念的对比,凸显了中国绘画理论的独到之处。本书看似研究的大都是老问题,但从对材料的把握、看问题的角度、认识问题的深刻程度等方面都充满新意。可以说,《中国古代绘画理论要旨》一书的研究具有创新精神。
再者,本书整体风格的文雅清丽、从容缜密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术书并不应与晦涩、面目可憎等概念画等号,特别是人文类的书籍,更应体现出多层次的对人心、人性的关怀。我们看老一辈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朱光潜先生的学术著作,那行云流水般的笔触总能让人在得到知识启迪的同时感受到审美的愉悦。杨铸教授的这本著作也颇能让人感受到类似的神韵。
大量精美的插图也为本书增添了光彩。不但书的前面有彩印的70幅历代经典画作,而且书中也附有许多图片。作为一本研究画论的著作,如此图文并茂,使理论更加生动、直观,大大增加了书籍的艺术性、可读性。这样的设计,足见作者和“东方文化集成”编委会的苦心。
杨铸教授是一位从事文艺理论研究的学识渊博的学者,《中国古代绘画理论要旨》一书充分体现了他扎实、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开阔的文化视野。
[坚守中国书法的文化品性论文]相关文章:
1.美国的文化习俗的议论文
2.论秘书的文化内涵论文
3.当代中国书法批判
4.中国神话传说中的文化心理形态论文
5.论文化现代化与现代公民人格的文化养成
6.广告词中的文化底蕴论文
7.关于词语英译中的文化填充的论文
8.教出古诗词的文化意蕴来的论文
9.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的文化观念论文
10.珠算的文化透视和科学思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