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家训的文化特质与当代意义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7-10-14

  中国家训文化源远流长,它以发端于先秦两汉时期的儒家经典为本源,后经三国两晋隋唐数百年间家庭宗法教育与社会文化教育的融合洗礼,发展到宋元明清现代时渐次定格为中国传统治家教子的育人法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家庭教育者所推崇。其中以“立德树人”“家国同构”为家庭教育的核心理念已根深蒂固植入人心,成为人们所广泛认同和自觉遵守并贯穿于家训文化始终的教育主线,家训文化对社会而言可谓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地规范并制约着人们的言行举止。因此,无论是竹简纸帛传媒的古代,还是网络信息共享的当代,传统家训文化的思想精髓和人文范式都会对家庭及社会成员的精神文化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和社会影响力。

  1传统家训文化发展概述

  “传统家训,是指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形成和繁盛起来的关于治家教子的训诫,是以一定社会时代的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内容作为教育内涵的一种家庭教育方式。”[1]家训文化作为我国特有的以宗亲制度为主导并为传统社会所推广的人文育人范式,是中华文化绵延至今未被割裂的重要原因之一。家训文化,始发于先秦两汉,此时主要以先秦诸子的思想为滥觞,收存于子集、史传、文集、类书等文献中,词语不多,篇幅不长,大多是因事生教,有感而发,语句凝练,发人深省,是一种通俗易懂的家训方式如《尚书》中的“周公诫成王”,《论语》中孔子的“过庭之训”等,这是传统家训文化的启蒙阶段。到三国两晋隋唐时可谓传统家训文化的成长期,这个阶段经过若干朝代的修正完善,中国宗法制度已基本具备了指导社会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具有普遍约束力人事道德规范。此时最具代表意义的家训经典当属北齐颜之推所着的《颜氏家训》,该着成书于隋朝初年,被誉为“古今家训之祖”,它以文字形式系统地将“修,齐,治,平”的思想,通过着书立说传播给家庭成员,再经过家庭成员的研读消化,进一步反馈给社会,使家训文化在宗法制度和统治阶层的共同宣传推动下,成为代代相传的社会文化形态得以普及,依此开创了家训文化“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教育之先河。

  宋、元、明、清至现代是传统家训文化发展成熟的第三阶段,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启蒙和成长,这个时期的家训家规,已成为家喻户晓人们竞相效仿的家教文化,此期虽仍以儒家思想为主旨,但同时也根据各个时代的需求时有创新。如<包拯家训>,《朱伯庐治家格言》,《曾文正公家训》,《左文襄公家书》,《林则徐家书》,《傅雷家书》等,还有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三育主义”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教育理念,都是该时期家训文化思想的体现。概言之,家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形态和家教范式,包含着强大的文化育人功能,其对社会意识形态有着纲举目张的作用,对社会成员的道德伦理具有明确的规范性和普遍的约束力。规勉每个社会成员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坚持民族文化自信,时刻勉励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修、齐、治、平”的理想人格境界。传统家训是中华优秀文化中,极具文化渗透力的教育资源,这种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文化传播,是其它任何形式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对其研究利用有着深远的人文教育意蕴。

  2传统家训的文化特质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从古代到近现代经历了中华民族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历史局限和阶级烙印,但其中的优秀教育思想对当代社会文化仍具重要的利用价值,对现代家庭教育而言,更是一种颇值借鉴的人文育人经验。探究传统家训血亲相承的文化特质和世代相传的文化基因,对当今社会犹具承前启后的文以化人作用。

  首先,传统家训文化具有鲜明的宗法文化传承性。家庭是国家的基本细胞,国家是由各个家庭组成的。家庭教育的优劣,家庭成员文化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国家乃至民族的兴衰,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是此理。这种以血亲关系为纽带的家训文化在历代社会需要的大背景下,通过各个家庭的家长将利于当时社会的先进文化理念,通过口头训诫,书信家谱等形式箴诫家族后人如何做人做事,保家卫国。换言之,传统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具体表现,它将切合时宜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等传输给家庭,并通过家庭成员的领悟同化,改造创新再反馈给社会,使历代社会都具有与时俱进的社会文化思想和文化内容,而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信仰。由于传统家训文化的传播从始至终都是以血亲关系为纽带来完成的,而且是由家族中有威望的长者来规勉教化的,彰显了家庭宗法教育的权威性与亲和性,因而更易被家庭成员接受和遵循。

  实践证明,传统家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基础,其对社会文化风尚的形成和推广是不可获缺的。其次,传统家训文化具有“家国同构”的社会性。中国传统社会的家训家规,是一种以家国一体理念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传播,具有治家和爱国相统一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家庭化,它有效地化解了社会成员的社会意识规范和自我意识设计的相互矛盾,使社会的普遍意识形态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行为,进而形成整个社会的精神文化风尚,使家庭成员通过家规家训的教化,自觉地遵守中华优秀的文化精神并依此来塑造自我,砥砺自我,提升自我。使全体社会成员,在传统家训文化的熏陶下,达到以时代的需求立德修身,以社会共识的伦理治家教子,以矢志不渝的家国情怀爱国爱民的精神文化境界。实践证明,此种以“家国同构”理念为主旨是家训文化,具有家庭教育与社会文化结合,事理与亲情融合,口训与心育并用的文化教育功能。再次,传统家训文化形成的多元性。中国的传统家训从发端到形成,都是由家族中长辈对晚辈的口头训诫形式和文字书面形式来传播的。其中尤以家族长辈对晚辈的口头谈话形式最为常见,也最为普遍。因此种口头训诫方式,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家族中有威望的长辈,依据当时的社会伦理规范和现实需求,因人因事对家族中的后辈子孙随机谈话,以达到劝勉施教的目的,它是一种口口相传的最大众化的家训范式。

  传统家训的另一种传播范式,是家族中教育者通过书信往来和着书立说等书面文字方式,对后代受教育者进行劝诫教育,以使其文化相承继往开来,这也是对传统家训文化系统的文字阐释和思想论述。其中最具代表意义的当属南北朝时期教育家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全书共二十章,是颜氏根据自己的经历,阐述有关立德修身,治家教子,明志求学,治国营家的传统家训专着,可谓中国传统家训文化开山典范之作,该书问世后百年间,颜氏家族先后出现了如注释《汉书》的颜师古,书法为世楷模、流传至今的颜真卿,凛然取义、以身报国的颜杲卿等名人志士,足见《颜氏家训》对其后人的教育效用。该书经历代统治阶级和文人阶层的推崇和宣传,把具体的家庭教育对象逐渐社会化,就足以证明其文化传播之广及社会影响之大。由此可见,传统家训是以血亲为系的社会文化形态,其对当今社会及家庭教育有着承前启后的借鉴价值。

  3传统家训的当今文化价值

  传统家训教育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以血亲关系为桥梁,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家教文化。它“不仅以内容的丰富性,理论的系统性,文体的范式性,将家庭教育与社会大众化生活紧密结合,事理与亲情融合,言训与人育并用,而且在严肃的道统传承和尊长期待中包含了浓郁、细致、深远的人文关怀。”[2]换言之,传统家训文化提倡的是以家族血缘为基点,以家训教化为主导,以家庭成员为对象的人本化教育,其中的优秀理念对当今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颇具建设意义。

  3.1立德树人的思想有助于锻造健全人格

  古语有训“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先哲将“立德”置于人生“三不朽”之首位,可见对“立德”的重视。在中国传统家训里,更是把“立德”作为树人的主线贯穿始终为人们所效法,传统家训文献中的有关“立德”论述俯拾皆是。足见“立德”为做人之本的重要性。伟人毛泽东曾在致黎锦西信中断言“夫思想主人之心,道德范人之行,二者不洁,遍地皆污。”家训文化把“立德”作为做人做事的根本,就在于思想道德是指导和规范人们行动的准则,即所谓“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笔者认为,传统家训文化对“立德”的要求虽然很多,但其思想精髓主要体现在“忠孝义”三个维度。其一,“忠于国”,贵在做事做人上要有担当有作为清正清廉,全心全意为国为民;其二,“孝于家”,贵在通情达理,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其三,“明于义”贵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凡事以民族大义为重。这些传统家训,既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对于当今某些只注重子女的智力开发,而偏废道德培养的家长而言,更具借鉴意义,因为立德和树人尤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缺一而不可,否则其后果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德才兼备原本是做人做事的不二法门,是家庭成员塑造健全人格的必由路径。

  3.2勤勉治学思想有助于树立远大的理想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中另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勉学”,这是传统家训文化中几于“立德”同等重要的家教理念。据史料记载,传统家训文化在其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都对劝箴后代勤勉治学有过精辟的论述,如《周易》中就曾力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勉励后人勤奋学习,自励自强;孔子在其《孔子家语》中对其弟子教导“君子不可以不学”的劝学要求。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也告诫子孙“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强调立志成才的重要性。南北朝教育家颜之推在其家训专着《颜氏家训》里,更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劝箴后代勤奋为学,只要勤学苦练,都可以“学以成忠”,“无不利于事。”概言之,在以后的历代家规家训中,无不将劝诫后代求学上进纳入其中,且更加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勤奋学习为安身立命之本。清代左宗棠在给其子的家书中,就教导儿子“读书要目到,口到,心到”要“循序渐进,熟读深思”,[3]这些劝学理念和治学方法,对当今社会的家庭教育和人们的读书学习,颇具启发引导之功。

  3.3家国同构的思想有助于培养爱国意识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