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传统篇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提要: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
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注重自强不息,不断革故鼎新的理念。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继承与发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国外文化开始入侵中国,随着国外文化的不断入侵,我国传统文化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受到了重大的打击。一项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对京剧或其他各种地方剧种“不感兴趣”,只有25%的小学生知道文房四宝是什么。福建师大社会历史学院学生不久前在福州某小学和大学城中作了一份关于传统文化的抽样调查发现,大学生中,传统文化观念淡薄,小学生中文化品味比较西洋化。据悉,师大学生在某所小学发出题为“还有多少中国味”的调查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小学生中文化品味比较西洋化,只有不到二成的小学生吃大餐会选择中餐,只有25%的小学生知道文房四宝是什么。在关于节日的调查中,除了儿童节,孩子们最喜欢过的是圣诞节,只有33%的孩子喜欢过春节,14%的孩子喜欢过中秋,12%的孩子喜欢过国节。这一些调查让我们看到了传承了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脆弱性,而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不能摒弃这些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要正确看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我们繁荣昌盛的根基,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二选择。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识之士也在不断思索,1935年《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应进行本位文化建设。指出对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机,“我们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们要求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同时,“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1958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议以儒家文化为主,融会西方“民主、科学”,以达“返本开新”后的世界价值和济世功用。2004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脚点:侧重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见解及中华文化对世界未来的可能性贡献。“主张每个国家、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存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有权利自主选择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体领域完全不接受外来文化因素”,“不同族群的恒久信仰、行为方式和习俗,则理应受到尊重”,“主张文明对话,以减少偏见、减少敌意,消弭隔阂、消弭误解。我们反对排斥异质文明的狭隘民族主义,更反对以优劣论文明”。近代中国的三次文化宣言,通过以文化的名义直抒当下诉求,折射出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策略指向演进的历史轨迹以及未来文化建设策略在价值取向和技术选择上的理性趋势。
三、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杨与创新
1、保护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载体,要发挥传统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就应实现其“神”与其“形”的现代统一。因此,一方面要致力于传统文化固有的“形”保存、保护——经典文本、文物古迹、传统节庆、优良的民间习俗、民间谚语等文化遗产,使之继续发挥作为传统文化其“神”的载体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总结传统文化中的“神”,对其进行现代价值再创造,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及时反映和体现出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的一些新思维、新观念、新取向,使中国文化更具时代特征和时代引导能力,使有“形”的文化遗产具有现代生命力。
2、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腐朽、落后、愚昧成分已经难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必然会被文化自身的新陈代谢所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以和为贵”、“兼爱”、“尚贤”、“自强不息”等普适性文化元素要大胆地发扬光大,应该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学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观念、理论等文明成果,要像学习马克思主义一样,吸收、消化、使之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中浑然天成的一部分,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更加完善。
3、传统文化发展中求创新
和平发展扬弃和创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亲仁善邻、和睦相处思想。这一传统思想,培育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精神以及“亲仁善邻”、“崇信修睦”、“和睦相处”、消弭战祸的理念。这样的扬弃和创新,汇融合了世界时代主题,它把自身发展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追求发展的诚意;并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用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从而达到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之目标。
可喜的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科学发展理念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提升到“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新高度。弘扬中华文化,只有
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并列弘扬,对继承与借鉴同等重视,才能在文化创新中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第一,注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这里的主要内容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利民、裕民、养民、惠民思想。科学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四民”思想的基本精神,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注重自强不息,不断革故鼎新。其核心内容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科学发展理念坚持与时俱进,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的精神。单就“全面发展”而言,我们过去强调“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的建设”,现在已发展到“五个方面建设”,即增加了“社会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显然,全面发展也是与时俱进的。
第三,注重社会和谐,强调团结互助。这里的重要思想是“和为贵”。科学发展理念坚持协调发展,坚持“五个方面”的统筹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继承了传统文化中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等思想精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第四,注重亲仁善邻,讲求和睦相处。
四、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体会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加以发展,就能充分激发整个民族的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1.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现代化的模式可以多种多样,但都不能脱离自己的民族性。
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能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能够使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具有更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能够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地地发展;能够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形成适应时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
参考文献:
1.《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编者:张英金舒年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编者:庞朴出版社:中国和平出版社
3.《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编者:王玉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4.《中国文化史述》编者:刘蕙孙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5.《明日之中国文化》编者:张君励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6、《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
7、《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
8、《论语》
中国历史传统篇二: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参考书目
一、介绍一下中国文化西来说,并谈谈你的看法。
1.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2.张光直:《论“中国文明的起源”》,《考古学专题六讲》,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
3.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补充参考书目:
1.李济:《中国早期文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2.张光直、徐苹芳等著:《中国文明的形成》,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
3.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4.陈星灿:《20世纪中国考古学史研究论丛》,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
5.王明柯:《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6.陈星灿:《文明诸因素的起源与文明时代》,《考古》,1987年第5期。
7.陈星灿:《从一元到多元: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心路历程》,《中原文物》,2002年第2期。
二、疑古学派是怎么回事情,谈谈你对疑古学派的理解。
1.顾颉刚:《古史辨自序》,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2.吴少珉、赵金昭主编《二十世纪疑古思潮》,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
3.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补充参考书目:
1.顾颉刚等:《古史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2.田旭东:《﹤古史辨﹥及疑古学派之我见》,《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3.文史哲编辑部:《“疑古”与“走出疑古”》,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
4.廖明春:《钱穆与疑古学派》,《原道》第5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
5.王学典:《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6.桑兵:《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尤其是第一章:近代中国的新史学及其流变),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三、如何理解夏商周文明的关系?
1.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
2.《史记﹒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59年。
3.傅斯年:《夷夏东西说》,《傅斯年讲史学》,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
4.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补充参考书目:
蒙文通:《古史甄微》,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未找到电子书)
四、阅读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有关周人族源与吴泰伯的章节,谈谈作者提出的新观点,以及你的看法。
1.王明柯:《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2.《史记﹒周本纪》《史记﹒吴太伯世家》,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59年。
3.安德生著、吴叡人译:《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补充参考书目:
1.王明柯:《游牧者的抉择》,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2.王明柯:《羌在汉藏之间》,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3.王明柯:《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五、如何理解“封建”及“封建社会”?
1.冯天瑜:《“封建”考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
2.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编:《“封建”名实问题讨论文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3.柳宗元:《封建论》,《柳宗元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补充参考书目:
1.马端临:《封建考》,《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2.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8年。
3.瞿同祖:《中国封建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4.【法】马克﹒布洛赫著、张绪山等译:《封建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5.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编:《“封建”名实问题讨论文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六、谈谈伍子胥故事的演变。
1.《史记》,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59年。
2.张觉校注:《吴越春秋校注》,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
3.项楚:《伍子胥变文》,载《敦煌变文选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4.李寿卿:《说鱄诸伍员吹箫》,《元人杂剧全集》,上海:上海杂志公司,1935年。
补充参考书目:
1.单芳:《﹤伍子胥变文﹥与﹤伍员吹箫﹥杂剧比较》,《敦煌研究》,2008年第5期。
2.黄亚平:《伍子胥故事的演变——史传系统与敦煌变文为代表的民间系统的对比》,《敦煌研究》,2003年第2期。
3.姚海英:《论伍子胥故事的现代演变》,《语文学刊》,2005年第11期。
4.高云萍:《伍子胥故事的历史演变》,《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5.高云萍:《伍子胥故事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七、你最喜欢哪个赵氏孤儿的文本(故事)?
1.《史记﹒赵世家》,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59年。
2.纪君祥:《赵氏孤儿大报仇》,顾学颉选注:《元人杂剧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
3.伏尔泰:《中国孤儿》
4.陈凯歌指导电影《赵氏孤儿》,2010年。补充参考书目:
1.《左传》(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2.刘向撰;向宗鲁校证:《说苑校正》,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3.刘向编著,石光瑛校释,陈新整理:《新序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4.可参考范希衡著:《﹤赵氏孤儿﹥与﹤中国孤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5.李志远著:《伏尔泰与﹤中国孤儿﹥》,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0年。
6.金海曙:《赵氏孤儿》,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
7.姚尧:《赵氏孤儿》,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
8.还有京剧、潮剧、秦腔、豫剧、越剧版本可供参考
八、谈谈士人在战国前后的演变,以及你对士人阶层的看法。
1.刘泽华:士人与社会(先秦卷).刘泽华:《战国时期的士》,《历史研究》1987年第4期)
2.于迎春:《秦汉士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3.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4.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补充参考书目:
1.吴晗、费孝通等:《皇权与绅权》,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
2.顾颉刚:《秦汉方士与儒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3.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4.陈明:《儒学的历史文化功能——士族:特殊形态的知识分子研究》,北京:学林出版社,1997年。
九、谈谈战争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演变的关系。
1.杜正胜:《编户齐民:传统政治社会结构之形式》,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2.许田波:《战争与国家形成:春秋战国与近代早期欧洲之比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3.赵鼎新:《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补充参考书目:
1.童书业著,童教英校订:《春秋史》,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2.顾德融,朱顺龙著:《春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3.李学勤主编:《春秋史与春秋文明》,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年。
4.李学勤主编:《战国史与战国文明》,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年。
5.徐中舒:《先秦史十讲》,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十、比较周秦兴起的异同,谈谈你对“先进”“落后”这对概念的看法。
1.《史记﹒周本纪、秦本纪、秦始皇本纪》,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59年。
2.许倬云:《西周史》(增补本),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3.林剑鸣:《秦国发展史》,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4.郑良树著:《商鞅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补充参考书目:
1.李学勤主编:《西周史与西周文明》,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年。
2.李峰著,吴敏娜等译:《西周的政体》,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
3.晁福林著:《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4.杨宽:《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5.王蘧常撰:《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6.蒋禮鸿撰:《商君书锥指》,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7.顾颉刚著:《秦始皇传》,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10年。
[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论文及参考书目]相关文章:
1.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
2.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
3.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论文
4.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5.中国传统文化高校论文
6.有关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7.中国传统文化特点论文
8.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9.中国传统文化小论文
10.中国传统文化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