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新文学作家与通俗文学作家的写作目的不同,视角各异,在他们笔下的作品也必 然会出现不同的风采。相比而言,通俗小说的纪实性更强。例如作为金融题材的小说, 现在有人称为财经小说,有的新文学作家不过是取它为由头,将其政治化,例如茅盾的 《子夜》。他原本要说明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也就是说中国想走资本主义道路是“此 路不通”的,即便有像吴荪甫这样雄心勃勃的、经过西方熏陶的资本家也无力回天;中 国的殖民化是必然的。交易所金融市场不过是一个外壳。在中国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中, 吴荪甫算得上一个典型形象。可是在通俗作家看来,金融小说就得反映中国的金融市场 。例如江红蕉的《交易所现形记》(注:江红蕉:《交易所现形记》原载1922~1923年 《星期》,现收入《中国近现代通俗作家评传丛书之七》:《交易所真相的探秘者—— 江红蕉》,南京出版社1994年版。)。要了解上海1921年的“信交风潮”,它是一份很 可贵的很形象的参考资料。1921年初,上海有的投机商见交易所有利可图,先后集股开 设了几家交易所和信托公司,以其本身所发股票,在交易所上市买卖,并暗中哄抬股票 价格,获取暴利。当时,一般商人见“利润”可观,亦争相筹募投股,纷起组织。仅在 1921年夏秋间的几个月内,即成立交易所一百四五十家,信托公司十多家。一时股票大 量上市,形成投机狂潮。不久市面银根日紧,股票价格暴跌,交易所和信托公司纷纷倒 闭,酿成严重金融风潮。在风雨飘摇中,上海仅存6家交易所。江红蕉的《交易所现形 记》就是反映了这场金融风潮的起始酿成及其最后结局。
与新文学中的乡土小说与社会剖析派小说互补的“都市乡土小说”
在小说的民俗价值上,通俗文学是一座富矿。在这方面,即使是新文学中的乡土小说 ,也是望尘莫及的。新文学中的乡土小说是作家被自己的故乡放逐以后,当他侨寓在大 都市时,所写的怀恋乡土和忆及童年的活泼的民间生活的作品。可是他们对现在所侨寓 的大都市的民间生活却是不甚了了的。而通俗文学作家所擅长的是反映大都市的民间生 活与民俗文化,有些作家简直能把中国第一大都市上海的民间民俗生活和盘托出,他们 善于把上海的民间生活作为“乡土小说”的题材来写。下面我举的是身为苏州人的包天 笑笔下的上海“建筑民俗”,这是非常有价值的作品。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内地战乱 频频,加上经济的萧条乃至破产,几度使大量的难民与移民涌入上海,这多次人潮的冲 击,使上海形成严重的房荒,于是上海出现了一种特殊身份的阶层,名曰“二房东”。 他们向“大房东”租了一幢“石库门”房子后,在房荒年代就分租给人以牟取暴利。一 时竟成为一种社会时尚,以致“旧历年中很多中、上家庭往还拜年,见面恭喜之余,就 说:‘今年你们要做二房东了’,恭维别人为二房东已成为阿谀之词,二房东怎会不风 起云涌。”(注:载《申报》1948年3月8日。)在《上海通史(八)·民国经济卷》中记载 ,1929年5月有市民上书市长,要求限制二房东分租,“房屋分租,漫无限制,甚有单 幢房屋分租七八户之多,原有灶间、客堂间改为房间,同时在楼上楼下装置阁楼,有将 晒台搭成房间,分人居住。区区一屋居住数十人之多。”(注:《上海通史(8)·民国经 济卷》第30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这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建筑民俗”。可是 包天笑在1924年所写的《甲子絮谭》中,就详写一楼一底的“石库门”房子住了十一家 ,且看其如何安排支配:
把前门关断,专走后门,客堂里夹一夹,可以住两家。灶间也取消,烧饭吃只好风炉 的风炉,洋炉子的洋炉子。灶间腾出来,可以住一家。楼上中间,像我们这里一夹两间 ,可以住两家。至多扶梯头上搭一只铺,也可以住一家。有亭子间的至多也住两家。算 来算去,也只好住八家,怎么能住十一家?
我告诉你niāo@②,他们在扶梯旁边走上去的地方,搭了一层阁楼,这阁楼就在半 扶梯中间爬进去的。这里可以住一家。楼上扶梯头上也可以搭一个阁楼,也好住一家, 并了你所说的八家不是已满十家了吗?还有一个方法,在晒台上把板壁门窗一搭,也可 以住一家。这不是十一家了吗?
不差,我从前看见过一篇短篇小说,叫做《在夹层里》,就是讲的那种阁楼,在楼上 楼下之间的,这真是太挤了。
这就是长篇中人物的一席对话,让我们看到在难民潮中上海老百姓的居住状况。可是 “从前看见过一篇短篇小说,叫做《在夹层里》”的,又是谁做的呢?也是包天笑。如 果上面所引的是写难民潮,那么《在夹层里》(注:收入范伯群编的《包天笑代表作》 ,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是写于1922年,却是写的移民潮中的贫民窟。写一个医生在 为贫民义诊时,看到的民居“惨况”。作品的结尾是很沉痛的:
上海房子本来是有夹层的,就是地板与天花板之间。后来工部局为防鼠疫起见,把所 有人家的天花板拆除了,教鼠子没有容身之地。现在你所瞧见夹层楼,是人住的,不是 鼠子住的,当然没有鼠疫发生,无庸拆除。可惜穷人的身体,还是和那些富人一般大小 ,要是穷人身体小的和鼠子一般大小,这个一楼一底的房子,可做好几层夹层咧。
我们真不得不佩服“通俗之王”包天笑为我们写出了很有艺术性与民俗文化相融会的 “上海乡土文学”,这是一篇优秀短篇小说。它们难道不能与新文学中的乡土小说和都 市社会剖析派小说互补吗?我们过去也许有一种思维定势,认为乡土小说主要是反映农 村或小城镇的生活的小说,其实,乡土即地方特色,正如“乡土教材”不等于“乡村教 材”一样,而是指某一地域的环境、物产、风土、人情的教材。与新文学中的乡土文学 相比,它侧重于写大都会而不是侧重去写乡村与小城镇的生活:与新文学中的都市社会 剖析派小说相较,它们的视角又各有重点,它比较侧重于大都市的民间民俗生活。这就 形成了可以互补的前提。通俗文学中的“都市乡土小说”,就是显示这一都市的沿革与 民间民俗传统特色。写这类都市通俗小说的人,又何止是包天笑一人?刘云若的《小扬 州志》等作品和戴愚庵的《沽上英雄谱》、《沽上游侠传》等“混混小说”就是天津的 都市乡土文学;而张恨水的《春明外史》、陈慎言的《故都秘录》、叶小凤的《如此京 华》、何海鸣的《十丈京尘》等等就是北京的都市乡土文学。应该承认,这种“惟求记 账似的报得很清楚”的现代通俗小说中的都市乡土文学,极具文学价值、文化学价值、 民俗学价值和社会学价值,是我们现代文学中的瑰宝之一。
[关于新文学与通俗文学的互补关系的论文]相关文章:
1.小句关系的多元解释与研究方法的互补性
2.音乐与文学关系小论文
3.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
4.文学与美术的关系论文
5.浅谈新文学初期沈从文的复出
6.五四新文学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
7.意象对于诗画互补的方法论意义实现途径
8.试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论文参考
9.秘书与文学的关系研究论文参考
10.“五四”后新文学作家古诗词创作探因(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