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着力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所以,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培养文学情操已成了重中之重,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本文从文学鉴赏的价值意义,当下文学鉴赏的现状及提高文学鉴赏水平的途径三方面进行了论述,以期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关键词】文学鉴赏 审美分析 鉴赏方法
在一个趋向视觉文化的后现代社会中,似乎一切都被数码之潮边缘化了,文学也没有逃脱被边缘化的厄运,尤其是校园文学,它似乎被严严实实地压在视觉文化的地表里。文学的边缘化,校园文学的萎缩化导致了整个语文教学,甚至文学批评、研究和鉴赏的娱乐化和庸俗化,真正有力度水平的文学批评、研究和鉴赏几乎无处寻觅,文学成了一种悲哀。教育也深受其害,变成了赤裸裸的工具。
教育作为与人生、人的生活、人的价值生命相关联的重要实践领域,其原生性目的应该是关注人生、关注人的生活。然而,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疏远了人的实际生活,忘记了学生自主思考、规划人生的需要,忘却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
因此,我们要重新唤醒教育,教育不是人的做题能力、得分能力和体力的训练,而是人的德性上、审美上、素养上的教育。
一、文学鉴赏的重要性和价值意义
文学鉴赏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砝码,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着力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所以,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培养文学情操已成了重中之重,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一个人的文学鉴赏水平可以代表一个人的文学修养、气质和能力,提高鉴赏水平有利于更好地传达出文学的审美性和艺术性,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有助于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为未来的文学创造和写作提供一条可借鉴的创作之路。
对我来说,这有这种滋养,才应该分离出来,并把它叫作“教育”。旨在获得金钱、某种强力或者另外某种不带理智和正义的智慧的那样一种滋养。就应该称之为庸俗的和无教养的,完全不值得称为“教育”。……,因为对最优秀的来说,教育乃是最高贵东西的第一份儿。如果教育误入了歧途,又假如教育有可能得到改正的话,那么每个人都应当一如既往地在他整个一生中尽其所能去做“教育”。
语文是教育的核心部分,而阅读鉴赏又是语文的重中之重, 德国古典语文学家尼采说:
语文学是一门让人尊敬的艺术,要求其崇拜者最重要的:走到一边,闲下来,静下来和慢下来――它是词的金器制作术和金器鉴赏术,需要小心翼翼和一丝不苟地工;如果不能慢慢地取得什么东西,它就不能取得任何东西。但也正因为如此,它在今天比在任何其他时候都更为不可或缺;在一个“工作”的时代,在一个匆忙、琐碎和让人喘不过气来的时代,在一个想要一下子“干掉一件事情”、干掉每一本新的和旧的著作的时代,这样一种艺术对我们来说不啻沙漠中的清泉,甘美异常。――这种艺术并在任何事情上立竿见影,但它教我们以好的阅读,即,缓慢地、深入地、有保留和小心地,带着各种敞开大门的隐秘思想,以灵敏的手指和眼睛,阅读。
用好的阅读,即,缓慢地、深入地、有保留和小心地,带着各种敞开大门的隐秘思想,以灵敏的手指和眼睛去阅读,就是我们所说的鉴赏。
二、当下文学鉴赏水平及现状
文学是一种审美的艺术,因此,鉴赏文学的眼睛也应该是审美的,应有一种艺术的视觉。但在文学鉴赏上,我们实施的是审美教学吗?相反,在文学鉴赏上,我们相当“自觉”地引入一种道德教学和政治(革命)的阶级鉴赏方式,即阶级――道德分析法。阶级――道德分析法,就是用某阶级所属的伦理道德的标准来评价文学作品的成败得失,它所关心的是作品的阶级性和伦理道德性,评判的标准是是否符合阶级的发展规律和价值取向,用简单的两分法:好与坏,善和恶来区别。这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学鉴赏模式,是当今文学鉴赏的主流,这种鉴赏模式导致文学审美性的衰退和落寞。文学鉴赏的阶级――道德分析法之所以经久不衰,既有社会主流价值的因素,也有教师素养的原因。但道德的内容却是日新月异,不断与世推移,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道德观念,即使在同一时代也有道德的多元化差异,更何况不同国家、民族的道德差异。阶级一词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现在除了在政治课本上偶有其踪迹外,早已淡出日常生活中,虽然道德也有某些永恒的价值,如仁爱、真理、宽容等,但在中学教材中似乎难觅其踪影。持阶级――道德分析标准时,我们应该掂量此标准是否真正符合时代潮流,是否符合普世的价值观,是否符合大众道德观念和人类永恒价值。
在文学鉴赏方面,社会性的阶级――道德分析法可以教育教化学生做一个什么类型的人,帮助学生树立理想和抱负,但不能给学生以文学素养和情操,学生的语文素养、审美能力何鉴赏水平只能靠借鉴文艺美学的方法,从文学鉴赏的审美分析角度、心理分析角度来探讨。
三、提高文学鉴赏水平的方法途径
为推进校园文学的深入发展,促进校园文学的繁荣,针对当下校园的小说鉴赏水平的现状,笔者根据校园文学中的小说及部分课外文章,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其对小说的理解,总结出几条不成文的、稚嫩又普通的经验,以便与各位同仁商榷。
(一)摸清作者的创作目的和哲学基础
就鲁迅而言,鲁迅的一生是启蒙的一生,同时,又是怀疑启蒙的一生,鲁迅一直对启蒙如何可能这样一个康德式的问题心存犹豫,呐喊又彷徨、满怀憧憬又弥漫幻灭、充满希望又倍感绝望,这种悖论式的存在方式注定了人存在的悲剧,鲁迅先生本人也对悲剧比较深刻的认识,这就注定了鲁迅与悲剧有不解之缘。以《药》为例,就本人来看,夏瑜不仅是一个悲剧人物,更是一个悲剧英雄,而不是一个悲剧革命者。笔者之所以把夏瑜看成是一个悲剧英雄,是因为,英雄属于文学范畴,具有的审美性,而革命者则属于政治范畴,是一种意识形态。毕竟,语文课不是政治课。就我们的境遇来说,今天,我们不可能成为一名革命者,但我们却有机会成为一名英雄,从这一层面来说,笔者的出发点并没有让小说远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就作品而言,鲁迅的革命者题材的小说远不止一篇,但称得上英雄小说的,只有《药》等少数几篇文章,而且《药》还是悲剧篇,其价值无法估量。 (鲁迅的小说本是小说中的上品,但现在却成了校园文学的藩篱,理由是校园文学的鉴赏力度远远不及鲁迅小说的高度,甚至连接近都谈不上,以至于有人叫嚣让鲁迅离开校园。如果校园文学不磨砺它鉴赏的锋度,鲁迅可能会真的离校出走,甚至连沈从文这个刚刚进校没有多久的“凤凰人”都要转学。)
一说到夏瑜的英雄身份,大家可能会有不同的意见,但这也不足为怪,因为几十年来,我们一直是用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来解读课本的,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不一定就是唯一的阅读模式,它也有自身的不足和局限。并不是每个人都想成为革命者(其实,我们对“革命”的本质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但每个人都有一个英雄梦想,在内心都有一根英雄情结的心弦。既然夏瑜是一个悲剧英雄,那么,夏瑜是属于什么类型的悲剧英雄?悲剧英雄又有哪几种类型呢? 这是我在校园文学课上给学生提出的问题,经过讨论和交流,我们得出了如下类型悲剧:
1.破落式的英雄悲剧。
这种英雄通常是身份显贵或富甲一方,但由于遭遇变故或自身的失误,最后沦落了,成为一个任人宰割的对象,有一种虎落平阳被犬欺的感觉。这类形象莫过于《水浒传》中的杨志,作为杨家将的嫡系儿孙,遥想当年祖父杨令公,统帅三军,金戈铁马,戎马一生,气吞万里如虎,敌人闻风丧胆,何等威风气派,大宋王朝对杨家也厚爱有嘉,规定凡从杨家正大门经过的文武百官,必须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何等王者之气。没想到,只过了三代,杨家的地位一落千丈,身掮国恨家仇的杨志一身本领无处施展,只能凭借祖上的功绩混得一官半职,当了一个小小的刺史。即使是这样,英雄也无用武之地,他只能去做一些建筑监工之类的工作,负责从江南太湖运送石头去修建供赵家娱乐的皇家园林。祸不单行,杨志意外遇险,太湖石沉入河中,延误工期,被高逑打入大牢,若不是朋友暗中找关系贿赂,十个杨志也不够杀。出狱后,杨志已无分文,为了付酒店的房钱,不得不被迫流浪街头以卖祖传的宝刀来还债。这宝刀是当年杨令公沙场上横扫千军如卷席的随身之物,现在传到杨志的手上,它既有暗示又具讽刺。杨志也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像祖父一样用此宝刀杀敌报国,重整杨家声望,不幸的是,杨志此刻为了生计,不惜贱卖祖传之物。正如君子身上一定要佩饰物一样,英雄手中也应有一件与自己相匹配的兵器,一个英雄若身边没有兵器,他还算英雄吗?至少他的英雄形象会大大折扣。如果林冲没有他的林家枪,李奎没有他的那两板斧,他们能对得起“东京禁军八十万枪棒教头”和“黑旋风”的称号吗?杨志卖刀,破落之至,这不仅是杨志的破落,更折射出了杨家的破败。更出人意料的是,在卖刀的过程中,作为三代将门之后的杨志居然遭到街头泼皮无赖的戏弄,破落之极,悲哀之极。
2.悲壮式的英雄悲剧。
这类悲剧英雄为捍卫自己的尊严、实现理想或拯救他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明知不是对手的对手,但仍勇往直前,视死如归,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有一种悲壮感。这一典型形象非《天龙八部》中的萧峰莫属。萧峰从小受的是北宋年间以儒家为主的汉人文化教育,这使他确立了一套“正统”的道德规范:讲究“夷夏之辨”,忠于华夏民族,孝敬父母师长,对弱小者仁爱,处事正直公平,反对滥杀无辜,但命运却跟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想当年,身为天下武林第一大帮的丐帮帮主,萧峰义薄云天,以天下为己任,深明大义,名震天下,一呼百应,万众敬仰,何等英雄。一朝不慎,遭小人陷害,附加华夷之辨,堂堂丐帮帮主一夜之间竟成为人人得而逐之追杀的契丹狗。为此,萧峰不得不乔装扮行,东躲西藏。与杨志的破落相比,萧峰有过之而无不及。为查明自己的身世和事实的真相,萧峰夜探少林寺,无意之中失手把阿朱姑娘打成重伤,性命垂危。之前,萧峰一直是以天地英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的,遇到心地善良,善解人意的阿朱之后,阿朱解放了萧峰的英雄形象,使之成为了一个情人形象,在这个情人形象中,萧峰也表现出了一个情人应有的柔情似水的一面。为救治阿朱姑娘,萧峰全然不顾自身险境,四处求医访药。在客栈中,萧峰偶然得到一个惊天阴谋:丐帮、少林等天下各派各路武林人士齐聚聚贤庄密谋铲除萧峰这狗贼,其中还包括萧峰苦心寻找的薛神医。去还是不去?去,萧峰无异于自投罗网,等于去送死;不去,阿朱躺在病床伤,正在等死。这是一个英雄的选择,也是一个情人的选择。英雄是无畏惧于天地的,情人是义无返顾的,萧峰带着奄奄一息的阿朱独闯武林大会聚贤庄,恳求薛神医医治阿朱,同时希望武林同仁不要殃及无辜。言下之意,我萧峰也是无辜的,你们不要赶尽杀绝。一番宣词以后,武林人士仍不依不饶,继而群起而攻之,萧峰不得不自保,力战群雄,惊天地,动人心。在这里,金庸通过萧峰的经历和诉说,不仅控诉了华夏民族对异族的绞杀,而且向传统的儒家思想提出质疑:夷夏之分真的就等于区分了正和邪、善和恶、敌和友吗?汉人一定得站在汉族一边,契丹人一定就得忠于契丹吗?这种“夷夏之辨”的观念合理吗?
3.悲剧式的英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