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作为翻译研究的重中之重,在国内外星罗棋布的翻译研究中,大部分成果是关于文学翻译从而开展的。在翻译美学理论的结构中,翻译者的审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译者的审美活动对译作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也影响着读者对作品的评价。译者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为了达成翻译目的,在翻译过程中会表现出其主观能动性,包括文化意识、人文品格以及对审美的创造性。美学注重的是读者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体现出了读者的重要性。在某种意义上说,文学作品就是为读者而创作的,而“真正”的读者是美学意义上的读者,此类读者在本质上影响了作品的存在,因为每部作品的艺术生命,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由读者的接受来决定其长短。文学翻译作为翻译研究的组成部分,至关重要,国内外的翻译理论与实践都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怎样成功、完美的做好文学翻译。
在文学翻译中,美学视角逐渐得到了关注,改变了传统的翻译观,翻译美学也因此为翻译研究拓展了全新的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在文学翻译领域中,波及到的美学问题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对待,因为其包括了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翻译,比如:论述文、叙述文等,不同的体裁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从而决定了在对其翻译的时候需要考虑到不同的侧重点和策略,波及到的美学问题也完全一样。本文主要从美学的视域下对文学作品中的诗歌与散文这两种文体的翻译进行探讨,比较和分析文学翻译的原则、标准及对其制约影响的因素,为促进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提供参照。
一、诗歌翻译的美学问题
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且是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其以抒发情怀的方式,高度凝练,具有丰富的感情色彩,可称之为是文学的灵魂,在文学上具有崇高的地位。虽然诗歌的语言简洁,但并涵盖了丰富的喻意。中国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在读者品读之后,意境依然存在且深远,其音韵、意境、风格和情感等诸多方面的完美融合才构成一部统一的古诗,只有掌握这几个方面的因素,才能成功的翻译中国的诗歌。要翻译出一部好的译作,就需要让这部作品不但有表现形式,还要具有精神气韵,保持原文的音形意这三个方面的美。
(1)音律节奏之美。中国诗歌抑扬顿挫,变化如神,是因为其单字的声调阴阳上去和汉字的单字音节;英美诗歌较为单调乏味,很难调整节奏,是因为其以多章节作为音律美,没有声调。不过两者都存在押韵的手法,中国诗歌以一元韵式作为主体,以多元韵式相辅,用韵范围相对较宽;英美诗歌大多以多元韵式为主,用韵范围相对较窄。中国诗歌译英美诗歌的关键在于译者能否深层的运用审美客体,深层次的领悟原文艺术。中国诗歌都具有鲜明的节奏、融洽的音韵,所有的佳作通常都是以语言对称、音节均匀从而使诗篇的节奏融洽;平仄押韵交织,整个单调融洽动听。在翻译中国诗歌的时候,需要注意取或舍,原本格律的诗词的形式需要保留,不能只有节奏而不押韵,这样会侵蚀原文的形与音之美,无法让读者做到手不释卷。
(2)形式之美。诗词的内容与形式精妙的融合,使整体诗篇具有传神的效果,所以,在翻译诗歌的时候需要在准确传达原诗内容的基础上,尽力保留原诗的形式,从而更加充分、全面的展示原诗的内容以及风格的再现。仅重视内容的传达而疏漏了形式的展现,或者是仅重视形式的展现而疏漏了内容的传达这两种做法是应该抵制的。原文的内容与风格之间相辅相成,两都不可分割,唯有将两者有机的结合,才能够译出好的作品。
美学视角下的翻译应该是原文本身的美,而不应该是附生于原文的美。翻译时需要在保留原文美的基础上,使译作具有语言和审美的特性,尤其是在翻译英美诗歌的格律诗的时候,汉语中丰富的词汇及其特点能够以完美的形式对等表达出各自的语言特色。
(3)意境之美。意境作为一个整体,涵盖了多个层面,意境是作品中的艺术境界与氛围。衡量一部文学作品的好与坏,意境的深浅做为重要的因素之一。意境美综合了意象美与情感美,而情感美是最主要的部分。翻译诗歌不但需要翻译出原文的意思,还要翻译出原文的意境,这样才算得上是高品质的作品。例如:许渊冲翻译袁凯的《客中夜坐》中:“一声新雁三更雨,何处行人不断肠。”译为“The wild geese pierce the midnight rain with their newsong .O how can my heart not break on my way homebound!”。在原诗中,构建出了深夜绵绵细雨,作者一个人无依无靠,举目无亲,愁肠寸断的凄惨意境。许渊冲在句中的pierce在表层的意思是阴雨的夜空被大雁的声音刺穿,可实际上却展现雁声刺痛了作者思念家乡的心情,后面一句保持了原诗的感叹句式,富有极大的感染力,其中break与pierce遥遥相对,巧妙的展现了原诗的意境。意境是由意(有形、无形)、境(实境、虚境)的综合,世界上任何诗都可分为两种,一种为造意,一种为造境。意境最大的特征就是哀而不伤,引而不发,音在弦外,余音回旋,完美的做到了空间美、动态美和传神美。它并不需要丰富的语言进行刻画,反之,译者往往都是以有限的语言去体味原文作者无限的思想,然后以目标语言将原文的意境再现。
二、散文翻译的美学问题
散文是不同于诗,但也自始至终充满了诗意,就像水果中蕴含着果汁。散文翻译与诗歌翻译的美学问题有许多相似之处,不过其有自身的特性,最主要的就是形散神聚。每一篇出色的散文,都可以把生活中的细微之处付诸于笔尖,并且寻找出其泓邃的意蕴,从而使读者思绪万千并且获益良多。散文的翻译不仅需要注重音律之美、形式之美和意境之美,还需要重视风格之美与意蕴之美。
(1)风格之美。散文的风格是由其主题思想的所派生,读者可以通过它而体会出作者的世界观,同时也可以将散文的思想尽善尽美的展现出来。也可以说在思想文化感化了作者时,作者利用语言手段自然的将这种思想文化表达出来,就是风格。在散文翻译中,很难正确的驾驭作者的风格,要在翻译作品中体现出原文作品的风格就难上加难了。要成功的使原文作品的风格再现,就需要译者对作者传记与原文进行精心的分析,注意告诫自己不能把自己文章的风格带入到原文风格中。
其实关于散文的风格是否存在可译性一直受到翻译界的讨论。详尽的体会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并且将其在翻译作品中体现出来,成功阐明了“意之所到,风格随之”这句话。散文无论是在语言、修辞中,还是在调理中,都是精益求精,缜密周详,所以在翻译散文的时候也需要考虑其文体的特性,争取做到语言简洁而意味深长。在语言美与修辞美的基础上,做到风格美,只有这样才能符合散文的主要特征—形散神聚,从而展示出散文翻译的风神韵之美。
(2)意蕴之美。一部高质量的散文译作不仅与诗歌一样包含意境之美,最主要的是它比诗歌要更加深入,翻译的内容也要更加丰富多彩。不仅要创造意境,更主要的是发掘其所涵盖的意义,使译作更加充满活力,这就是意蕴之美。具有意境之美的散文译作,言外之意给读者以饱满深层的感觉,它超逸而不浮薄,深邃而并不深奥,看似无拘无束,实则殊途同归,以简洁、飘逸的信息流香于读者。其所引发的美感不但愉悦了读者的心、意、情,更愉悦了读者的身、志、神。其的美感蕴含于文学之间,舞动在读者的心灵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