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外国文学的解读论文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8-11-17

  文学是时代和民族的影子,反映着时代和民族的轮廓,正因为时代的变迁、民族的多样,才使得文学的体现方式,包括主题呈现,具有多元性、多样化。在这种多样化的蕴藉中,文学才具有一定的魅力。对于外国文学,它是将本国文学刨除在外而由其他民族的创作者创造出的文学作品,包揽万象,从这个窥视镜,我们可以看见外国的思维意识、社会背景、情感走向,这是开拓学生思维视野的一次文学之旅。但是,有许多教师在初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中却表现出尴尬、茫然的感觉,不知该站在怎样的立场角度,引导学生解读外国文学。立场角度不明,解读势必会含糊不明,学生阅读外国文学能力的培养便会遇到瓶颈。因此,语文教师首先要解决的,还是阅读的立场问题。在这里,教师可整合外国文学文本的结构框架,然后围绕框架进行层层深入阅读。

  一、站在思维的角度进行外国文学阅读剖析

  思维是哲学领域的一个名词,它主要指主体的人对思维客体所进行的能动性操作,比如采集、存储、筛选、排列、变形、整合、表达等等。这一思维客体是主体思维的客观对象,当然,也包括主体本身。主体的人对思维客体的一系列思维操作,也是作家创作的一个过程缩影。他们采集信息,并存储于心,当确定合适的主题之后,便可对这些杂乱无章的信息进行筛选、排列、变形、整合,最后以别于其他人的文字叙述方式表达出一个用多种互相联系的信息支撑的主题。当然,思维是具有个体和民族性的,这使得文学具有多元化的审美属性。对于外国作家来说,他们受自己民族环境、别样教育的影响获得一种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表现在文字中便呈现强烈的民族和个性化色彩。所以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异域的文学色彩,就要抓住一个可以和中国文学呈现方式区别开的阅读立场、角度。而思维便是其中一项。以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为例,提到童年的朋友,脑海里即刻浮现的可能是几个与自己年纪相仿的调皮孩子,但作者却以看起来很凶,总是边唠叨、边梳一头长发,每句话里都充满宗教色彩的外祖母作为童年的朋友。年纪的反差、性格的反差、趣味的反差,让我们很难将文题中“朋友”一词,与一位迟暮老人、一个孩子联系起来。但作者确确实实,将船舱作为外祖母与小孙子感情蓄发的背景,在睡和醒的转化抒写中,进行外祖母与小孙子友谊情感的建立,这样的构思是一种思维方式。首先,作者通过一种个体的思维方式对外祖母与“我”之间的一些事情进行采集、存储并筛选出一些别致的场景,再进行排序、变形、整合,然后用一种纤细入微的语言进行表达,这就孕育了这篇文章。它的别具一格不禁使我们想反复阅读作者对外祖母的深情。在这里,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从作者构思文章的思维切入,以这样的角度、立场解读外国文学的独特魅力,主题光彩。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作者会将一个年迈的老人作为童年的朋友?”这一问题的答案有许多种,无论深层的,还是生活浅层的;无论内心力量的赋予,还是身外所在的陪伴。

  二、站在社会背景的角度进行外国文学阅读剖析

  社会是生活一一呈现的舞台,而文学又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所以文学天生也必然会带有社会的点滴光芒。这给我们提供了一条文本解读的途径,对于并不熟知的异域文学,我们可以站在其社会背景的角度进行阅读剖析,借此找到作者创作的灵感来源、主题情感根基。具体而言,文学承载着一些社会性的特点,它必须要对整个社会负责,呈现社会背景下的种种生活现象,以这种方式进行当下情感、思想的一个陈述,并让后人知晓,在某一段时间节点上所发生的事情,以及这件事引发的影响。事件一旦被文字表达出,就成为历史性的东西,而这一历史性的东西也是社会性的,就是我们普遍所说的社会背景。对一部分外国文学的解读来说,必须在理解其社会背景,即所说的写作背景之后才能进行进一步的剖析。以都德的《最后一课》为例,这是一篇以一个时代为背景而构思的小说,在落实字词、理清文章情感思想脉络、感受文章写作技巧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三要素,以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社会背景,即写作背景。对于写作背景来说,它有两个支流,一是时代的大背景,另一个是作者自身在时代大背景下所遭遇的事件,这些事件是连环的个人体验,具有个体性,但因为是在时代大背景下孕育的,所以也具有时代和社会性。这两个支流同时汇聚于社会背景,即写作背景之中。这篇小说的素材来源于一八七零年七月,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等三分之一以上的法国土地为时代背景,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中的一个小学被迫改学德文,进行最后一堂法文课的事件作为题材,主要刻画了小学生小弗朗士以及法语教师韩麦尔的形象,借以展现法国人深厚、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怀。了解这一背景,事件才会显得清晰立体,其中的人物才会从扁平的文字中站起来,完成伟大感情的传递。在这里,教师可以让学生查一些有关这段历史的资料,进行课堂复述。当然,时代背景必然会给作者带来情感上的冲击,作者才能发情于心,创作该力作。所以,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大背景与都德个人遭遇的联系,获得“艺术来源于生活”的高度认识。

  三、站在情感走向的角度进行外国文学阅读剖析

  情感是人异于他人的个性呈现,文章之所以有灵性,就是因为这种个性情感的蕴藉。对于这种个性情感来说,它并不是静止的,而具有流动性、真实性、生命感。可以说,这种情感走向的驾驭是以作者意识形态作为基础的,意识形态不同,文学创作者所创作出的作品的情感走向也大相径庭。所以,站在情感走向的角度进行外国文学剖析的同时,也要观照作者的意识形态。在这里,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意识形态,找到文本中的情感脉络,并按图索骥,找到主题的隐藏处。以伽利略的《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为例,这是一篇饶有趣味的类似寓言的文章,作者围绕知识是有限的,分别例举“这个人”所遇到,或是看到、听到的发音事物,这个人并没有觉得一切澄明了,反而觉得茫然。即“知道的越多,未知就越多”,证明这一点,是需要情感走向的,首先惊异于鸟的叫声、又遇牧童的笛声,由惊愕小提琴的演奏声,而后是为门枢和铰链的摩擦声,指尖敲击杯子的清脆声感到奇妙。最后,因为昆虫的嗡嗡声,变得茫昧,又因为铁簧片声感觉自己无所不晓,后又因蝉鸣,陷入无知。这种情感走向是跌宕起伏的,必要有科学作为依据进行,而这正是作者意识形态中所富有的。教师在引领学生找出这一情感走向之后,还要分析作者的意识形态,这是情感走向的基础。他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为维护真理,与教会对立,最后遭到教会迫害,终身监禁。他创制了天文望远镜,用来观测天体,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为哥白尼日心说找到确凿的证据。他的贡献为其意识形态的形成奠定基础,并用这种科学化色彩的形态驾驭文字,写出这篇文章。因此,作者在文章末尾说,“我懂得它会以某种不同于我们任何臆度的方式形成”,即事物是丰富的,而我们的知识却是有限的。外国文学属于文学艺术的一个分支,是文学艺术殿堂的瑰宝,教师有将其传承的责任,这种传承不仅仅是表面的诵读、欣赏,更主要的是深邃的剖析和领悟。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