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文性”思想起源和发展概述
“元文性”主要是指一个语篇与它评论的语篇两者间的互文互动关系。它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被提出的。虽然在世界文学领域,不断有学者投身到互文理论的研究中,但是元文性的系统研究还只是停留在表面,在多数情况下,它只是互文表现形态的众多概念术语之一,对于互元性尚没有进行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和探讨。产生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长久以来能够影响和支配学界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结构主义,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元文性理论比较艰涩且抽象难懂难以把握。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开始了文学语篇的早期研究。这种早期研究更多的是一种“语篇语法”的研究。因为这种语篇关系研究重在研究语篇句子层面盘桓着的的句法语义,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转换生成语法的支配和影响。这种早期的语篇关系研究常常依靠语篇的语法特征来解释篇章的结构关系,它认为句子的上一层结构的单位即是语篇。
在八十年代,屈承熹提出的相关理论认为篇章与句法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而是没有明显的界限,是能够形成一定的互补关系的。这种理论强调了篇章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句法结构的影响,同时又会对句法结构进行一定的制约。
随着对语篇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相关的理论也日臻成熟。语言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更加开阔的领域。对语篇的功能研究中逐步引入了互文理论。语篇关系的研究也真正步入了语篇层级。
二、元语篇与文学评论篇的对话关系
元语篇与文学评论篇之间首先是一种对话关系,评论语篇则是在对话关系的基础上的互文结构体。这种互文结构体的结构单位构成主要是语篇的功能成分。巴赫金的语篇对话关系阐释了语言并非存在于单纯的句子之中,而是在话语中生成和存在的。只要是话语,就会涉及到假设或者实际中的受话人和发话人,因此从本质上而言,全部的话语均具有对话性。能够有效理解语言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对话性。
1作者与作者
元语篇作者与当下语篇作者之间的对话关系,即文学作品作者与文学评论作者之间的对话关系,是研究和探讨其他一切对话关系的基础。在所有对话关系中,它是一种最基本的互动关系和对话关系。元语篇作者与文学评论作者之间的对话关系一般情况下事关一个作者群,最少的情况下是关系到两位作者。这种话题链更多的是呈现出网状结构,形成一种前接后续的关系。其主要的关系有评论关系、影响关系以及记忆关系。
2作者与读者/传媒
(1)作者与读者
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关系主要是文学作品从出品到消费、从生成到理解的一个生产过程和互动过程。读者对作者的作品分为回应与不回应两种类型。如普通学生接受课本知识就是一种不回应的关系,而教师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的过程就是一种回应关系。
(2)作者与传媒
传媒是一种能够顺利使文学作品到达读者的重要的中介工具和载体,作者与传媒的关系主要包括书面传媒(如出版社、报纸、杂志等通过书面文字对作者简介、导读、书评、内容简介等进行传播)和口头传媒(如广播电视等通过语音形式对内容简介、新闻报道等进行传播)。
(3)作者与人物/人物与读者
作者与人物/人物与读者之间的对话关系是一种复杂的施受关系和主客关系。由于人们的认知特点,不可能完全客观地认知视域内的事态和对象。而必然会或多或少加上认知者的主观痕迹。为了客观梳理视域下的复杂对话关系,应该仔细分析认知者的情感态度、其本身具备的价值观以及所持的观察角度。文本是由作者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历史视域中创造出来的,对文本的理解不仅包含文本的视域,也包含理解者的视域。它是一种由理解者和文本共同决定的关系。
三、“述”与“评”两大板块的互动关系
进行语篇分析和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系统地探索文学评论语篇的结构规律性以及分析其生成动因。“述”的核心板块与“评”的延伸板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元语篇与文学评论语篇相互互补互动的互文结构体。互文结构体中“述”的核心板块主要分为非文学的叙事与文学叙事,它服从语体要求,是互文结构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在文学评论语篇对元语篇进行主动参与的情况下,才能展开的进行“评”的延伸板块。
互文结构体中“述”的核心板块主要分为非文学的叙事与文学叙事,在评论语篇中,直接或间接将评论语篇插入主要是通过“述”的呈现手段。在忽略元语篇之前的背景关系时,“述”的核心板块主要是指一种论据、一个论点或者一个话题等,评论语篇则围绕这个论点和话题进行解说、评论、推理、分析等。“评”的延伸板块主要是用来对“述”的核心板块进行回应。评论语篇的基础时述的核心板块,而评的延伸板块则是其进行评述论证采取的手段。
四、互文结构体的语体交叉渗透
从互文结构理论考虑,由于在评论语篇中加入了述类文学叙事,使得文学评论语篇互文结构体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典型的语体交叉渗透性。这种互文结构体的结构表征主要是语体交叉渗透的语体范式,它主要又评论者的知识背景结合其主观认知,与元语篇文学式话语共同形成了一种相互互补、多元的互动关系。文艺评论语体由于不属于“实用语体”,因而语言学家在研究语体分类的过程中,没能给出“文艺评论语体”一个明确的指称和归属。李熹宗将文艺性政治评论与一般性政治评论作出归类,将它们作为政论语体的下位语体。我们将政论语体类型代换为评论语体类型,并将科技语体、公文语体、文艺语体以及评论语体共同列为书面语体的上位语体。由于文学评论语篇中加入了文学叙事,就形成了由评论者诸多知识背景与个人主观性同元语篇文学体式话语相互渗透融合的多元化评论语体,形成一种具有代表意义的语体交叉渗透体式。评论语篇叙事表达与其谋篇的基本策略是评说的审美效应以及逻辑力量。
结语
元语篇与文学评论语篇的结构互动关系首先是一种对话关系。通过将其与语体交叉渗透、述核心板块与评延伸板块互文组合共同进行探讨,能够更加全面地考察文学评论语篇与文学元语篇之间的互文互动关系。通过将元语篇与文学评论篇从互文结构理论角度进行考察,能够开拓一条语篇结构评述的新途径,为其增加了形式分析以及理性色彩要素。通过互文结构的理论思路进行分析,使元语篇与文学评论语篇之间的互动关系、建构与解构关系以及共现关系更加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