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语写作能力是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体现,然而由于英汉语言差异使得他们的作文中出现了许多不地道的英语和不规范的表达。基于此,将探讨英语写作中句型结构以及句子成分的组成方面存在的问题,旨在帮助学生深刻认识两种语言在写作方面的句式差异,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语言差异;句子结构;句子成分
0引言
写作是一种用书面语言来传递信息和交流情感的重要交际方式,是教学论文" target="_blank">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写作一直未受到应有的关注,而是被当作听、说、读技能之后的一个附属品。英语和汉语在句式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别,所以应注意通过英汉语言对比分析,对相关语言的各个层面进行系统和详细的比较,充分发挥语言的共性作用,深入理解和掌握两种语言的规律,从而写出地道的英语句子,下文将引用学生写作中出现的句子来详细说明英汉语言差异对英语写作中句子结构以及句子成分组成的影响。
1英汉差异对英语写作中句型结构的影响
1.1英语法治句与汉语人治句
英语句子和汉语句子最大、最明显的差别在于英语句子中的主语和动词是必不可少的,而汉语中无主语或无动词的句子却比比皆是。王力先生曾有过精辟的论述:“就句子的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所谓‘法治’,即句子的形式严格受到语法的制约,如句子必须有主语和谓语动词,及物动词必须有宾语,这些不管用得着用不着,总要呆板地求句子形式的一律。所谓‘人治’,即句子比较不受形式的约束,可以因表意的需要而加以变通,词语的分合伸缩比较灵活,用得着就用,用不着就不用,只要双方意思明白,就可以了”[1]。
因此,中国学生在写作时由于受到汉语人治句的影响就会写出下面例句中的a句。
例1:学习英语要一步一步来。
a.To learn English should be step by step.
b.To learn English,one should go step by step.
句a由于受到汉语的影响更加具备人治句的特征,即句子缺少成分,并且没有严格地受到语法的制约,显然不符合英语重句子结构完整性的特征,英语句子结构要求一个主语和一个谓语相一致,句b才是真正地道的英语法治句。
1.2英语被动句与汉语主动句
被动句在英语中的广泛使用,这是区别于汉语的另一主要特点。被动句之所以在英语中出现频率高,主要是由于英语在不必说出施动者以及无从说出施动者的情况下倾向于使用被动语态;与此相反,“中国正常的被动式是必须把主事者说出的”[1]。
由于英汉这一表达形式的差异,英语被动式的使用比汉语自由得多。
例2:我们已经采取一切尽可能的措施来增加读大学的名额。
a.We have done everything possible to increaseplaces for college candidates.
b.Everything possible has been done to increaseplaces for college candidates.
显然,如果让学生去论述一个关于“上大学的名额”的话题,学生在写这样的议论文时,使用句b会更加符合英语行文对议论文体的要求,虽然句a也能够表达同样的意思,但是这样的主动句在英语议论文中是不能出现的。
1.3英语复合句与汉语流水句
英语中存在大量的复合句,句子结构复杂,句子中的每一个成分都可以有修饰语,修饰语可长可短,每个修饰语还可以被另外一个修饰语所修饰,因此英语的句型结构叫做“树形结构”。而汉语句子的内部成分常常一一罗列,层层铺开,按照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逐步交代事件或情况,一般称之为“波浪结构”或“流水句”。吕叔湘指出“用小句而不用句子做基本单位,较能适应汉语的情况。因为汉语口语里特多流水句,一个小句接一个小句,很多地方可断可连”[2]。由于受到这种影响,很多的学生在写英语作文时,就会出现下面句a的表达,而句b只用一个复合句就把相同的意思表达得更为清楚、严谨。
例3:大学生现在只关心分数,考试往往作弊,不像80年代的大学生,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前途,很少考虑社会问题。
a.College students now are primarily interested ingrades.So they cheat more frequently in the exam,un-like those who graduated in 80s.They are only con-cerned with their own personal future.They considervery little the problems of society.
b.College students primarily interested in grades areexpected to cheat more frequently in the exam than thosewho graduates in the 80s,and they are less concernedwith the problem of society than their personal future.
2英汉差异对英语写作中句子成分组成的影响
2.1英语句子使用“物称”与汉语句子使用“人称”
英汉句子成分构成的第一个差异表现在“人称”与“物称”上的区别。西方人在表达思想时通常强调客观性,因此在写作这样的正式文体中多选用“物称”为主语,把作者与读者都置身于画面之外,使叙述显得客观、公正,结构趋于严密,语气较为缓和。而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模式以“万物皆备于我”做主导,往往是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或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为或状态,因而常选用“人称”作主语,强调的是“什么人怎么样”[3]。
例4:我一时想不起他的名字。
a.I can not remember his name for the moment.
b.His name escapes me for the moment.
很明显,句a受到汉语的影响用人称代词做主语,这是中国人的习惯性表达方式,所以经常在中国学生的作文中看到诸如“I think…”,“We must…”之类的表达,而英语当中则更倾向于使用“It is said…”,“It is accepted…”等较为客观的表达方式。
2.2英语表达趋于“静态”与汉语表达趋于“动态”
世界上所有的语言,不管其各有多少种句型,都可归纳为动态和静态两种[4]。潘文国先生指出,“英语在理论上以动词为中心,而实际上是名词占优势,汉语理论上以名词为重点,而实际上动词占有一定的优势”[5]。英语每句话只能有一个谓语动词,其他原来应该由动词表达的概念则借助于非谓语动词或改用其他词类,其中主要是名词和与名词搭配的虚词。英语多使用名词,避免了因形态变化可能引起的某些问题,使其更具有静态的特征。与此相反,汉语动词形式不受任何约束,不分谓语和非谓语,原形动词可以充当句子的各种成分,一个汉语句子当中也可以同时出现几个动词充当其谓语,这种动词优势使汉语的表达上趋向于动态。下面这个例子当中句a很显然是受到了汉语表达动态化的影响,句b则使用名词来替代动词,更加符合英语句子使用静态成分的特征。
例5:大学生活使我感到兴奋。
a.College life makes me feel excited.
b.College life filled me with excitement.
2.3英语句子“末端重量”与汉语句子“前端重量”
英语句子的安排通常是把较短的成分放在较长的成分之前,因此句子的重量是在末端的,整个句子看起来像一个金字塔。汉语句子的安排则正好相反,重要的成分通常放置在句子的开端,所以句子看起来像一个倒三角。
例6:普通人在办公处和家庭中使用电子计算机的时代已经到来。
a.The time when ordinary people can use electroniccomputers both in the office and at home has come.
b.The time has come when ordinary people can useelectronic computers both in the office and at home.
英语句子的“末端重量”要求把字数较多或语法结构较复杂的句子成分置于句末,也就是说句子必须避免头重脚轻,而且句子要求把重要的信息放在句子的末端,因为句末常常是意义的重心所在。
而汉语句子从形式上看句首呈开放性,且不避头重,所以“前端重量”是汉语语序的特点。因此在英语写作中要考虑到这个差异,避免写成句a这样的句子。
3结束语
英语写作与汉语写作的过程不同,中国学生在进行英语写作时会不自觉地受到汉语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等各方面的干扰,这正是造成学生写作错误的首要因素。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对中国学生最有用的帮助是让他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在每一个具体的问题上都尽可能用汉语的情况来跟英语比较,让他通过这种比较得到更深的体会[6]。因此在进行英语写作时,要有意识地对英汉两种语言在句式上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认识和掌握两种语言句式的特性,写出符合英文表达习惯的句子。
参考文献:
[1]大学生英语写作中的语义韵问题 .
[2]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7.
[3]高中英语写作训练方法探讨 .
[4]周志成.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392.
[5]教学新模式初探" href=http://biyelunwen.yjbys.com/xiezuo/"http:/shangwuyingyu/201109/3999.html" target="_blank">非英语专业商务英语写作教学新模式初探 .
[6]吕叔湘.中国人学英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