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为艺术而艺术”口号的起源、发展和演变(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6

  “为艺术而艺术”这一术语的广泛使用是在30 年代中期,最早出现在1833 年。 “为艺术而艺术”口号的流行主要得益于古典主义批评家对艺术独立性观念的攻击。其中法国批评家、文学史家德西雷·尼扎尔(DesiréNisard ,1806 —1888) 在海峡两岸引发了两场关于“为艺术而艺术”的争论。尼扎尔是博学的古典学者,是四卷本的鸿篇巨制《法国文学史》(1844 —1861) 的作者。他崇尚17 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学,认为当前流行的作品以数量代替质量,是“工业化的”文学。当前流行的批评也缺乏学术深度,毫无品味。他写过一本关于罗马文学的论著《衰落时期拉丁诗人风气的研究和批判》(1834) ,其中不乏影射当代的寓意。在《序言》中,他直接对当代文学中的浮夸、浅陋、堕落提出批评,认为当代作家中许多人实际上是“文学的实业家”。尼扎尔对于雨果和拉马丁都颇有微辞,他曾指责雨果“以形象替代现实,色彩替代思想”。

  1833 年12 月22 日的《民族报》( Le Na2tional ) 上刊登了尼扎尔抨击艺术独立性观念的言论摘要,引发了新派批评家的回击。《民族报》的编辑阿蒙·卡雷尔(Armand Carrel)首先予以回应。卡雷尔在1834 年1 月2 - 3日的《民族报》上撰文指出:

  我们真诚地相信,解决那个保守的民族文学学派和追求新文学学派之间的旷日持久的争论的时候到了。⋯⋯在我们看来,所谓创新者的错误,用他们的话说,是在制造“为艺术而艺术”。⋯⋯你难道不相信夏多布里昂曾经说过“让我们创造艺术;让我们去发现新文学”? 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谁能比得上夏多布里昂呢?当时最著名的批评家圣伯夫( Sainte-Beuve)随即写信支持卡雷尔的观点,卡雷尔则把圣伯夫的信发表在1834 年1 月18 日的《民族报》上。圣伯夫在信中写道,“我认为你在关于为艺术而艺术派那部分里所说的完全正确,我只有二三点保留意见需要进一步说明。”圣伯夫在1838 年的另一篇文章中解释道“, 泰奥菲尔·戈蒂耶先生⋯⋯属于为艺术而艺术派。”人们一般把戈蒂耶( Théophile Gautier ,1811 —1872) 那篇著名的《〈莫班小姐〉序》(1835) 看作是唯美主义的宣言。的确这篇序言阐述了艺术无目的性观念,但是并没有使用“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直到1847 年在一篇论述“艺术之美”的文章中,戈蒂耶才开始频繁使用这一短语。戈蒂耶表达了如下观点,可以看作是他对“为艺术而艺术”这一术语的理解:

  为艺术而艺术所代表的是那种除了美本身与其它事物毫无关系的作品。⋯⋯为艺术而艺术并非像它的反对者所说的那样是为形式而形式,而是从外在的观念中解脱出来,拒绝提出任何理论信条,拒绝直接的实用性,为了美而形式。

  对戈蒂耶在唯美主义运动中的地位与作用,我国学者已有很多论述, 在此暂不赘述。总之到30 年代中后期“, 为艺术而艺术”已经进入了文艺界的流行话语,成为批评家最常用的标签。其他著名作家如波德莱尔也在不同语境中使用过这一术语,出人意料的是,波德莱尔早期对“为艺术而艺术”完全持否定态度。在彼埃尔·杜邦的《歌谣集》(1851) 的序言中波德莱尔写道,

  “为艺术而艺术”派的幼稚的空想由于排斥了道德,甚至常常排斥了激情,必然是毫无结果的。它明显地违背人类的天性。以普遍人生的最高原则的名义,我们有权将其斥为异端。

  在另一处地方,波德莱尔还写道,对艺术所表现出的狂热激情将毁灭并吞并其它一切。而这⋯⋯意味着艺术自身的消失。人的完整性溃散了。单独一种官能的专业化发展,终将萎缩以至于虚无。

  一个数年之后写出《恶之花》(1857) 的作者表达了如此观点,可能会令人困惑。当然,在1851 年路易·波拿巴政变后,波德莱尔转向了艺术独立性观念,并且接受了爱伦·坡“为诗而诗”的影响。但是联系到我们今天对唯美主义的再认识,仍然不得不钦佩波德莱尔以及尼扎尔等人当时的真知灼见。从今天的角度看,尼扎尔和波德莱尔的异议尽管各自出发点不同(古典主义和道德主义) ,却从不同侧面道出“为艺术而艺术”口号的缺陷。尼扎尔把唯美主义者称之为“文学的实业家”,把当时的浪漫主义称作是以数量代替质量的“工业化的”文学,这让我们想起阿多诺关于唯美主义是文化工业先驱的论述。而波德莱尔关于“人的完整性溃散”和“单独一种官能的职业发展”等观点,更是具有远见卓识。在这方面,韦伯与法兰克福学派关于美学与现代性的悖论与波德莱尔的观点不谋而合。在韦伯看来,“单独一种官能的职业发展”正是现代理性走向它的反面,成为工具理性的逻辑前提。而以反抗中产阶级为初衷的唯美主义,在法兰克福学派那里,特别是在霍克海默与阿多诺的《启蒙的辩证法》与阿多诺的《审美理论》中,最终也无法逃脱工业社会为其设定的命运。

  三、跨越英吉利海峡

  当时在法国学习和生活的外国艺术家中有两个来自英语国家,一个是美国画家惠斯勒(J ames Macneil Whistler , 1834 —1903) ,一个是英国诗人史文朋( Algernon CharlesSwinburne ,1837 —1909) 。他们在法国接触到唯美主义和“为艺术而艺术”观念并深为赞赏,对此产生强烈共鸣。随后他们来到英国,为法国唯美主义思潮跨越英吉利海峡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过在他们大力倡导唯美主义之前,英国的文化界对法国发生的事情已经略知一二。尼扎尔不仅参加本国的论战,他还向英国读者系统地介绍了法国的当代作家,并引发了争论。在1837 年1 月发表在《威斯敏斯特评论》( Westminster Review )上的一篇论述拉马丁的文章中,我们看到了法文短语l’art pour l’art 第一次翻译成为英文art for art’s sake 。在文章中尼扎尔使用了“‘为艺术而艺术’的诸种理论”这样的表述。如上所述,尼扎尔对拉马丁以及雨果是持批评态度的,因此,1838 年发表在《英国与外国评论》( B ritish and Foreign Review ) 的一篇文章批评尼扎尔对雨果的理解十分浅薄,而作者认为雨果的座右铭是“为艺术而艺术”。 “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最早出现在法国的公开出版物上分别是1833 年(Fortoul) 、1834 年(卡雷尔、圣伯夫) 和1836 年(库赞) ,那么数年之后这一短语就出现在英文刊物上,可见新思潮的传播速度之快。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