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改编与意识形态——兼谈「宏观文学史」的思考(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6
维和与之相适应的研究方法」14,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陈伯海《中国文学史之宏观》(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香港:三联书店,1990年)等。
  建立「宏观文学史」,还包括从全新的角度来审读文学文本,打通文学和政治、历史、哲学、宗教、经济、法律等学科之间的传统界限,因为在中国古代,这些界限原本就是不存在的。我认为,中国文学史的宏观研究还应当借鉴西方新历史主义等文艺批评思潮,着重从文本与意识形态的关系这一角度来探讨文学体裁的兴衰。而关于元杂剧改编中的意识形态的研究,正是这方面的一个范例。

  注释

  1有关早期西方学者翻译、改编和研究元杂剧的情况,特别是《赵氏孤儿》的改编及其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学术界已多有论述,这里不再赘述。请参阅王丽娜:《中国古典小说戏曲在国外》(北京:学林出版社,1988),页443-523;宋柏年:《中国古典文学在国外》(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页328-338;以及黄鸣奋:《英语世界中国古典文学之传播》(北京:学林出版社,1997),页237-241。
  2奚如谷(StephenH.West)和伊维德(WiltL.Idema):《月与琴:西厢记.前言》(TheMoonandtheZither:TheStoryoftheWesternWing),页77-86。
  3同上,页141。
  4孙楷第:《也是园古今杂剧考》(上海:上杂出版社,1953),页152-53。
  5见华玮、王瑗玲主编:《明清戏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8),页235-283。
  6奚如谷:〈文本与意识形态:明代改编者与北杂剧〉("TextandIdeology:MingEditorsandNorthernDrama"),页237。
  7同上,页236。 
  8伊维德着,宋耕、李国芳译:〈我们读到的是「元」杂剧吗?〉,《文艺研究》,2001年第3期。
  9么书仪:《元人杂剧与元代社会.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页2。
  10参见孙玉溱:〈元杂剧中的蒙古语曲白〉(《中国语文》,1982年第1期)、张应:〈元曲与少数民族文化〉(《民族文学研究》1994年第1期)、田同旭:〈元曲研究的一个新思路─论草原文化对元曲的影响〉(《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2期)、吕养正:〈宋元之际─异质文化流感与交孕的温床─元曲盛因新探之一〉(《吉首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等。
  11注8伊维德:〈我们读到的是「元」杂剧吗?〉。
  12参见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第一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页30-50。
  13参见罗锦堂:《现存元人杂剧本事考》(台北:中国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60年)。 
  14陈伯海:《中国文学史之宏观》(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页2。 
  宋耕 香港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现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助理教授。兼任上海大学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文化比较、性别研究、中国古典小说戏曲等。其英文专著TheFragileScholar:PowerandMasculinityinChineseCulture(《文弱书生:中国文化中的权力与男性建构》)即将由香港大学出版社出版。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