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文艺实验:1949年到1966年的“人民电影”(5)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6
领域”是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变化》(1962)一书中提出的概 念。他的解释是:“公共领域是一个介于社会和国家之间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 公众本身依循公共场所性的原则而成为舆论的主体。”}
[16]胡菊彬,《新中国电影意识形态史(1949-1976)》,第71页。北京,中国广播 电视出版社,1995年。
[17] 出处同上。
[18] 参见胡菊彬的《新中国电影意识形态史(1949-1976)》第2章第2节。
[19] 出处同注[16]。
[20] 夏衍,“以影评为武器,提高电影艺术质量”,《电影艺术》,1981年第3期。
[21] 钟惦斐,“论社会观念与电影理念的更新”,《电影艺术》,1985年第2期。
[22]尽管这一团体的章程上明文规定,这是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但“事实上并不 存在‘自愿结合’的文学社团的组织。”见洪子诚的《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 史研究讲稿》第196页。
[23] 出处同上,第215至216页。
[24] 出处同上。
[25] 出处同上。
[26] 洪子诚,“当代文学的概念”,载《文学评论》,1998年第6期,第48页。
[27] 《业务通讯》,1950年8月15日,;录自文化部档案。
[28] 胡菊彬,《新中国电影意识形态史(1949-1976)》,第39页。
[29]陈荒煤,“坚持电影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评‘电影的锣鼓’与为了前进”, 《文汇报》,1957年2月25日。
[30] 《大众电影》,1955年第6期,第28页。
[31] 钟惦斐,“电影的锣鼓”,《文艺报》1956年,第23期。
[32]周扬,“在全军第二届文艺会演大会干部座谈会上的讲话”,1959年6月,录自 文化部档案。
[33] 转引自《当代中国电影》上册第177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34]参见宋杰的《电影与法规:现状─规范─理论》一书第3章。北京,中国电影出 版社,1993年。
[35] 如电影《逆风千里》的原作者就受到过这样的审查。
[36]例如,1956年3月22日,在向电影局呈报“对‘上甘岭’分镜头剧本的意见”中, 长影厂艺委会提出,因剧中“师长这一角色任务很重,恐浦克同志完不成这个角色 的任务,因此决定另请演员,初步确定拟请沈阳军区话剧团李树楷同志担任。”电 影局局长蔡楚生回复:“希肯定浦克同志饰演师长一角。”见长影档案1956年卷。
[37] 钟惦斐,“电影的锣鼓”,出处同注[31]。
[38] 木白,“拍摄过程中的清规戒律”,《文汇报》,1956年11月26日。
[39] 《当代中国电影》上册,第165-166页。
[40]见胡菊彬的《新中国电影意识形态史(1949-1976》第1章第3节。其它两个文件 是“中央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电影制片工作的决定”(1953年12月24日,政务院第199次 政务会议通过)、“关于各种影片送局审查次数的规定”(1953年11月5日电影局颁 布)。
[41]电影局副局长蔡楚生谈到,1954年《大众电影》登出了对《体育之光》的批评 文章,这部片子即被自动停映。见文化部档案,1954年卷,“电影局1954年第三次 制片厂厂长会议”。
[42]洪子诚在《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一书第192页谈到:“这种 评断,又逐渐转化为作家和读者的自我判断、控制,而最终产生了敏感的、善于自 我检查、自我审视,以切合文学规范的主体。”
[43] 白沉,“典型和唯成分论必须分清”,载《文汇报》,1956年11月19日。
[44] 见“地狱之门”,《戏剧艺术论丛》,1980年4月第二辑,第60页。
[45]这里的“新文化”指的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的“新民主主义文 化”。“进化”、“等级”、“不断革命”、“激进”等概念是洪子诚对这种“新 文化”的定性。见“当代文学的概念”,载《文学评论》1998年第6期,第41页。
[46]唐小兵,《英雄与凡人的时代:解读20世纪》,第248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 社,2001年)。该作者认为:“其之所以是反现代的,是因为延安文艺力行的是对 社会分层以及市场的交换─消费原则的彻底扬弃;之所以是现代先锋派,是因为它 仍然以大规模生产和集体化为其根本的想像逻辑,艺术由此成为一门富有生产力的 技术,艺术家生产的不再是表达自我或再现外在世界的作品,而是直接参预生活, 塑造生活的创作。”(252页)
[16]胡菊彬,《新中国电影意识形态史(1949-1976)》,第71页。北京,中国广播 电视出版社,1995年。
[17] 出处同上。
[18] 参见胡菊彬的《新中国电影意识形态史(1949-1976)》第2章第2节。
[19] 出处同注[16]。
[20] 夏衍,“以影评为武器,提高电影艺术质量”,《电影艺术》,1981年第3期。
[21] 钟惦斐,“论社会观念与电影理念的更新”,《电影艺术》,1985年第2期。
[22]尽管这一团体的章程上明文规定,这是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但“事实上并不 存在‘自愿结合’的文学社团的组织。”见洪子诚的《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 史研究讲稿》第196页。
[23] 出处同上,第215至216页。
[24] 出处同上。
[25] 出处同上。
[26] 洪子诚,“当代文学的概念”,载《文学评论》,1998年第6期,第48页。
[27] 《业务通讯》,1950年8月15日,;录自文化部档案。
[28] 胡菊彬,《新中国电影意识形态史(1949-1976)》,第39页。
[29]陈荒煤,“坚持电影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评‘电影的锣鼓’与为了前进”, 《文汇报》,1957年2月25日。
[30] 《大众电影》,1955年第6期,第28页。
[31] 钟惦斐,“电影的锣鼓”,《文艺报》1956年,第23期。
[32]周扬,“在全军第二届文艺会演大会干部座谈会上的讲话”,1959年6月,录自 文化部档案。
[33] 转引自《当代中国电影》上册第177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34]参见宋杰的《电影与法规:现状─规范─理论》一书第3章。北京,中国电影出 版社,1993年。
[35] 如电影《逆风千里》的原作者就受到过这样的审查。
[36]例如,1956年3月22日,在向电影局呈报“对‘上甘岭’分镜头剧本的意见”中, 长影厂艺委会提出,因剧中“师长这一角色任务很重,恐浦克同志完不成这个角色 的任务,因此决定另请演员,初步确定拟请沈阳军区话剧团李树楷同志担任。”电 影局局长蔡楚生回复:“希肯定浦克同志饰演师长一角。”见长影档案1956年卷。
[37] 钟惦斐,“电影的锣鼓”,出处同注[31]。
[38] 木白,“拍摄过程中的清规戒律”,《文汇报》,1956年11月26日。
[39] 《当代中国电影》上册,第165-166页。
[40]见胡菊彬的《新中国电影意识形态史(1949-1976》第1章第3节。其它两个文件 是“中央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电影制片工作的决定”(1953年12月24日,政务院第199次 政务会议通过)、“关于各种影片送局审查次数的规定”(1953年11月5日电影局颁 布)。
[41]电影局副局长蔡楚生谈到,1954年《大众电影》登出了对《体育之光》的批评 文章,这部片子即被自动停映。见文化部档案,1954年卷,“电影局1954年第三次 制片厂厂长会议”。
[42]洪子诚在《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一书第192页谈到:“这种 评断,又逐渐转化为作家和读者的自我判断、控制,而最终产生了敏感的、善于自 我检查、自我审视,以切合文学规范的主体。”
[43] 白沉,“典型和唯成分论必须分清”,载《文汇报》,1956年11月19日。
[44] 见“地狱之门”,《戏剧艺术论丛》,1980年4月第二辑,第60页。
[45]这里的“新文化”指的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的“新民主主义文 化”。“进化”、“等级”、“不断革命”、“激进”等概念是洪子诚对这种“新 文化”的定性。见“当代文学的概念”,载《文学评论》1998年第6期,第41页。
[46]唐小兵,《英雄与凡人的时代:解读20世纪》,第248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 社,2001年)。该作者认为:“其之所以是反现代的,是因为延安文艺力行的是对 社会分层以及市场的交换─消费原则的彻底扬弃;之所以是现代先锋派,是因为它 仍然以大规模生产和集体化为其根本的想像逻辑,艺术由此成为一门富有生产力的 技术,艺术家生产的不再是表达自我或再现外在世界的作品,而是直接参预生活, 塑造生活的创作。”(252页)
上一篇:同性戀、暗諱与階級
下一篇:中国纪录片跨世纪三大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