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格可以看出,在参加运动前积极热身的人只占到14%,根本不做准备活动的占大部分。通过对做准备活动健身者的调查发现,有90%的人是在运动中受到损伤后才认识到准备活动的重要,注重了运动的合理性,运动水平得以不断提高。不做准备活动者中有20%的人在运动中受到过不同程度的损伤,对合理参加运动仍然没有清楚认识。这就表明,我们在努力提高身体素质,改善健康状况的美好愿望下,先要清楚只有合理运动才能保持肌体健康、延长运动寿命。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合理运动呢?
(一)积极做好运动前的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的目的在于逐步地兴奋神经系统,并达到适宜水平,能使机体进人到运动状态。
准备活动的内容:准备活动的一般方法是牵拉、快走、慢跑及原地连续性徒手体操等全身性活动形式。这些活动能使四肢关节活动度加强,有助于一般性运动能力得到提高。准备活动还可做些与主项运动内容有关的模仿练习动作,这样可促使大脑皮质中的运动中枢兴奋性尽快地达到适宜水平,身体状态也能作好充分的准备,从而提高运动效果。准备活动持续时间的长短、强度的大小,应根据运动者年龄、身体情况、训练水平、季节气候等不同而定,时间一般为10-20分钟准备活动的强度以身体微热或微汗为度。
(二)安排合理的运动量
1.最佳运动量最佳运动量是指有机体承受运动刺激时的心率在120-180次/分。
现代体育锻炼方法对体育锻炼的标准价值闭研究证明,体育锻炼的最佳效果是在有机体处于最大摄氧量和最大心搏量的时间。这时有机体的各组织器官都能获得最充足的氧气和足够的营养物质,代谢水平最高,有机体处于充分受益状态。因此,把运动心率在120-180次/分的生理负荷称为闭限内负荷,心率在120次/分以下称为阑限下负荷,心率高于180次/分称为阑限上负荷。
从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医学角度来说,正常的人,从事闭限下负荷的练习,不需要动员内脏器官的潜力就能完成,不足以引起血压、血液成分、尿蛋白和心电图等的变化,达不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和刺激有机体超量恢复的阑值,因而锻炼收效不大;相反,从事闭限上负荷的练习,由于心动周期短,心室没有足够的充血时间,因而心脏每搏输出量减少,无法满足有机体从事大运动量所需要的血氧供应,反而会影响锻炼效果或导致疲劳,甚至有损于健康。运动量过大,安排锻炼又缺乏必要的节奏,长期超过自身的生理负荷,人体就可能产生急性的或慢性的两种反应。急性反应是进行剧烈运动时.运动量超过心肌的负担,心肌便会出现急性衰弱,引起血压下降,心率加快且微弱,出现头晕、呕吐、面色苍白、极度疲劳等症状。慢性反应是由于运动量过大,出现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过程失调,而且多数是抑制过程削弱,就会出现非常疲劳,且长期不能消除,并伴有头痛、食欲不佳、睡不着觉、对再运动冷漠等等。
健康的人运动时,体内各种能源物质逐渐消耗,但在运动结束后又逐渐恢复到原有水平,继而超过原有水平,然后再逐渐恢复到原有水平,这种现象叫做“超量恢复”。超量恢复过程与运动量的大小有着直接的关系。国内外科学家的许多研究都证明,在一定范围内,运动量越大,能量物质消耗得越多,超量恢复也就越明显。进行体育锻炼时,根据“超量恢复”理论,有三种情况:
第一,短时间、低强度的锻炼,运动刺激很小,不需动用内脏器官进行工作,因而有机体的反应很小或根本不起反应。所以锻炼效果极差,难以达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目的。
第二,重复锻炼的间歇时间不同,运动产生的功效也不相同。
(1)间歇时间太长,下一次锻炼是在“超量恢复’,之后进行的,身体机能仍保持在原有水平。
(2)间歇时间太短,下一次锻炼是在未完全恢复的条件下进行的,身体机能反而呈下降趋势。
(3)间歇时问适宜,下一次锻炼正好是在产生“超量恢复”时问内进行的,身体机能的能力就会提高。
第三,运动量过大,超过了有机体能够承受运动负荷的界限,也会使有机体陷人危机状态,甚至有损于健康。
什么时候“超量恢复”?多大的运动量才算适应?这要根据每一个人的情况来决定。但必须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坚持常年不懈,才能达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提高运动能力以及减 少体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