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门诊药房配发儿科用药应注意的问题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2
论文关键词 儿科 合理用药 调配
论文摘要 本文从儿童患者的特殊生理结构出发,分析药师在门诊药房配发药物时,提醒患儿家属在药物使用方法、剂量、特殊贮存等方面应注意的问题,从而保证儿科用药安全、有效。
儿童患者正处于生长发育过程,各脏器功能以及酶系统、免疫中枢系统发育不完善,对药物的代谢及排泄速度与成人不尽同,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较成人易产生不良反应[1~3]。本文就儿童这一特殊人群,在门诊药房配发药物时,患者应注意的问题加以概述。对于儿童用药,药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正确使用药物
用药次数:大多数药物为每日3次,即每8小时服用1次,而非患儿家属以为的每日三餐后各服1次。在体内消除慢的药物,可每日服用2次或1次,即每12或24小时服用1次。
用药时间:不同作用的药物,服用的时间是不同的。①驱虫药:要清晨空腹服用,才能迅速进入肠道,并保持高浓度。②止泻药、抗生素、胃肠解痉药:要餐前30~60分钟服用,防止食物对药物作用的干扰,保持药物有效浓度,使药物更好吸收,更快发挥疗效。(对胃有刺激的大环内酯类要饭后服[4,5])。③助消化药:要餐时服用,一是与食物混在一起以发挥助消化作用,二是避免被胃酸破坏。④大部分药物在饭后服用,特别是对胃有刺激的药物,以利于吸收。
混悬液型药物的使用:某些混悬液如内服的美林、泰诺林,还有外用的炉甘石搽剂在配方发药时必须交待患儿家属“用前摇匀”使有效成分发挥最大疗效。
退热药物的正确使用:如小儿百服宁、泰诺林、美林药物为混悬液滴剂,除交待患儿家属用前摇匀外,还必须交待清楚在发热“38.5℃”以上才能服用,因为发热是机体防御功能的一种表现,并且告诉患儿家属2次服药间隔时间为6小时以上,以及1天最多的服药次数,避免因急于退热而短时间内重复用药,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
同药异名:有些患儿家属同时挂号看内科、外科,因而同药异名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如抗生素艾克儿、铿锵、安奇、君尔清等,它们的有效成分均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伊可新、娃的福、贝特令均为维生素AD剂,在这种情况下,极易造成重复用药,药师应向家长告知或请医生去除相同的药物,避免重复用药或超剂量用药而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微生态制剂:如蜡样芽孢杆菌、妈咪爱、四联活菌片等,不宜与抗生素合用,否则会降低或灭活这类药物的活性,从而降低疗效,同样高温也不利于细菌体的存活,所以应特别关照患儿家属,服药时应用低于40℃的开水冲服,同时不能与抗生素同服,且时间须隔2小时以上。
β-内酰胺类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易发生过敏反应,因此在正常配药程序中应询问患儿家属是否为患儿做过皮试,在确定“皮试阴性”或连续使用时方能调配此类药物。
药物的使用剂量
大多数患儿家属都是非医药专业人士,对医药知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药师在配方发药时对剂量的交待应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如药物规格,计量单位(g、mg、ml)应直接交待清楚服几片、几包,或量杯上的几个小格,以便患儿家属理解。这样可以避免患儿剂量使用不正确而影响药物的疗效而产生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