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尚德应用甘草治疗消化系疾病经验的介绍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2
论文关键词:俞尚德;甘草;名医经验
论文摘要:介绍俞尚德主任医师应用甘草治疗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胆囊炎、胆石症等消化系病症的临床经验,包括甘草的用量、用法、配伍及副作用等。
俞尚德主任医师为国家级名中医,毕生钻研脾胃学说,长于消化系病症的诊疗,临证喜用甘草,自拟各处方中几乎无方不用之。有“甘草郎中”之誉。他参阅古今医学研究成果,并结合自己临证之所得,对甘草的应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且多有创见。本文拟就这一方面作一介绍。
1 甘草概述
甘草,性味甘平,具有补中益气、和中缓急、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和药性等功效,《神农本草经》将之列为上品,认为“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仲景方多用甘草,如《本经疏证》所言:“《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凡为方二百五十,用甘草者,至百二十方。非甘草之主病多,乃诸方必合甘草,始能曲当病情也。”道出了甘草之所以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日本汉方家吉益东洞认为仲景用甘草不能单纯认为是调和诸药,而有实际的意义。即是:“主治急迫也。故治里急、急痛、挛急,而旁治厥冷、烦躁、冲逆之等诸般迫急之毒也”(《药征》)。李东垣亦擅用甘草,他认为:“甘草,阳不足者补之以甘,甘温能除大热,故生用则气平,补脾胃之不足,而大泻心火;炙之则气温,补三焦元气……其性能缓急,而又协和诸药,使之不争,故热药得之缓其热,寒药得之缓其寒,寒热相杂者,用之得其平。”由此可见甘草斡旋之功,赫赫卓著也。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现代医家结合药理研究的结果,更明确提出,甘草尚可视为皮肤及黏膜的止痛剂和修复剂,在口腔、咽喉、胃肠等病变的治疗中有重要的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甘草含有甘草甜素、黄酮苷、三萜类、甘草次酸等,有抗溃疡、保护溃疡面、解除平滑肌痉挛及抗炎、抗过敏、抗利尿等多方面作用。
2 俞老应用甘草治疗脾胃病及肝胆病经验
俞老认为。甘草可用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幽门不全梗阻、食道贲门失弛缓症、肠痉挛、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病等几乎所有的消化系病症的治疗。但针对不同的病症,甘草之用生与用炙,剂量之轻重及药物之配伍等,均大有讲究。
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等,多病程较长,迁延不愈,久病属虚,俞老认为,总以脾胃气虚为本。故其自拟之补中生肌汤、浅表性胃炎方、萎缩性胃炎方等诸方中,均用甘草以补中益气。下面以俞老治疗消化性溃疡之自拟方补中生肌汤为例,作一具体介绍。
消化性溃疡多表现为胃脘隐痛反复发作,伴嘈杂、泛酸、疲乏、面色无华等,俞老认为整体辨证是中气虚,“溃疡”只是一个局部表现,就其局部而言,存在着脉络瘀痹属实的一面。虚和实是消化性溃疡的两个方面,而虚是主要方面。所以治疗以补中气虚为主,通瘀痹实为辅。依据上述认识,俞老自拟补中生肌汤治疗溃疡病,效果颇佳。其组成为:黄芪15-30g,党参12-15g,炙甘草12-18g,赤芍10-12g,白及10g,制乳香5g,当归8-10g,茯苓15-30g,乌贼骨15g,淡吴茱萸3-5g。
方中炙黄芪和炙甘草,均为甘温之品,甘者中之味,温者中之性,性味皆中,故能益气补中。且黄芪“主痈疽、久败疮”(《神农本草经》),能“入脾而托已溃痈疡”(《本经逢原》);甘草“长肌肉”(《神农本草经》)。可见此二药兼顾益气补中、托疮生肌二者之长,实可担当补中生肌之重任,为方中之主药。现代药理研究亦证实,甘草主要成分之一的甘草次酸,能促进胃黏膜上皮细胞再生,有利于溃疡愈合。西药生胃酮之主要成分即为甘草次酸。针对局部之络脉瘀痹,方中赤芍、当归、制乳香、白及等通络行瘀、祛腐生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