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尚德应用甘草治疗消化系疾病经验的介绍(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2

  另外,久病脾虚,肝木每得以乘之,致肝脾不和,脘腹隐痛难愈。故俞老临床应用甘草,常伍以芍药,使土中泻木。二药相合,柔肝和脾缓中,则肝脾调而痛自除。此一经典配伍广泛应用于慢性消化系病症的治疗。俞老经验:凡具有下列临床特征者,用之皆效:①痛而喜按、喜揉者;②进食可使疼痛减轻或缓解者;③喜俯身护其痛处者;④局部时有块状或索状物而又可自行消失者;⑤局部有紧张感或牵引感者;⑥痞满而与进食无关者;⑦嗳气空腹时亦有。
  古人用芍药甘草汤,常是白芍剂量大于甘草,而俞老则认为,若解痉止痛,则甘草剂量应大于芍药,甘草有缓解挛急作用,而芍药则具有直接镇痛作用。此可从小柴胡汤“若腹中痛,去黄芩,加芍药三两”的记述中窥知一二。在治疗慢性痢疾和虚痞时,芍药用量大于甘草,后者旨在“收胃气”,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宜与茯苓相配伍。此外,甘草用量至少要在10g以上,始能有较强的缓解挛急作用。用量过少,则作用减弱。对于溃疡病,用炙甘草配赤芍,比例为3:2,疗效持久;慢性痢疾,以炙甘草配白芍,比例为2:3,可解里急后重之苦。对于幽门不全梗阻,用炙甘草伍赤芍等,常用量为12:10(g)。
  胆系疾病如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病等,常见胁腹剧痛、呕苦、发热、黄疽等症。多属肝胆湿热蕴结,胆腑失其通降为主。俞老自拟利胆汤治疗。组成为:炒茅术5-8g,生甘草8-10g,赤芍8-10g,姜黄12-15g,广木香6-10g,炒枳壳5g,酒大黄5-15g,蒲公英20-90g。本方在通降利胆、清热解毒药中,加用生甘草,一者生甘草“缓火邪”,其泻火解毒作用,于胆囊炎症有利;且生甘草与赤芍按l:1用量配伍,解痉止痛作用强而起效快,能缓解十二指肠乳头肌痉挛,调节奥狄氏括约肌等,使恢复蠕动样运动而达到排石的目的。对于胆道蛔虫病,俞老不拘于前代医家“治蛔不可用甘草”、“蛔得甘则动”的认识,他通过临床实践,自拟利胆安蛔汤,每方皆用甘草,并伍赤芍以解痉止痛,而解痉止痛西药,一概不用,平均两天之内达到完全止痛,未见有服用甘草方剂引起蛔动而疼痛加剧者。
  总之,对慢性疼痛者,如溃疡病、慢性胃炎、慢性痢疾等用炙甘草;对急性疼痛之病症,如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病、肠痉挛等用生甘草。对胃肠病多用炙甘草,旨在调脾;对肝胆病多用生甘草,意在泻火。
  医之用甘草,多剂量偏轻,自古而然。如《本草备要》所述:“奈何时师每用甘草不过二三分而止,不知始自何人,相习成风,牢不可破。”俞老赞赏吴鞠通甘草须重用之卓见:“设不假以重权,焉能为功?”其临床之用甘草剂量一般在10~15g,最大可用至30g。
  
  3 禁忌及副作用
  
  一般认为,“中满者忌甘”,俞老指出,此言当区别对待,如患者之脘腹胀满属于气机郁滞之实证者,甘草壅阻气机,自非所宜;而对于痞满之属虚痞或虚实夹杂者,甘草并非禁忌。《本草通玄》言之甚明:“甘能满中,此为土实者肓也,世俗不辨虚实,每见胀满,便禁甘草,何不思之甚耶?”功能性消化不良等见脘腹痞胀者,多属虚实夹杂,俞老自拟芍甘苏枳汤治之,于大队疏肝理气和胃药中,亦不避酸敛甘壅之芍药甘草,而实有相反相成之效果。至于,“治蛔不可用甘草”等,亦非确论,前文已述。
  历来认为,甘草之性最为和平,有国老之称,副作用少,临床用药安全。俞老多年临床实践发现,其实甘草之副作用亦不少。药理研究发现,甘草有盐皮质激素样作用,可导致钠、水潴留,如长期较大剂量(15g以上)应用,可导致踝部凹陷性浮肿。《本草备要》言:“甘草资满,甘草得茯苓则不资满而泻满。”俞老临床在较大剂量应用甘草时,常加入健脾利湿之茯苓或车前子以拮抗这种不良反应。另一方面,甘草尚能引起排钾增多,导致低血钾,患者出现肌肉无力,甚至软瘫等低钾性麻痹表现。此外,服用较大剂量甘草后,部分患者出现夜尿增多,甚至有发生尿崩症的报道,不过是可逆的。俞老在早期临床实践中还发现,带皮的细小甘草易导致假性醛固酮增多症,有时还会引起口干、散瞳、视力模糊等明显副作用,但停药后可好转,故必须选用粗壮甘草去皮应用。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