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溶栓治疗及护理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2

  【论文关键词】尿激酶;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护理

  【论文摘要】 目的 探讨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的溶栓治疗方法及护理。方法 对18例DVT患者用小剂量尿激酶经患肢足背静脉滴入并踝部加压方法溶栓,严密观察病情,做好肢体护理,心理护理及疾病健康教育。结果 18例患者中临床痊愈6例,显效9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4.4%。结论 对脑卒中并发DVT患者经患肢足背静脉滴入尿激酶并踝部加压溶栓治疗,实施个体化护理,能取得满意效果。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指下肢筋膜内静脉血栓形成,包括小腿深静脉(胫前静脉、胫后静脉、腓静脉及肌肉静脉窦)以及腘静脉、股深静脉、股浅静脉、股总静脉、骼静脉[1]。急性DVT所引发的肺栓塞是临床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其远期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2]。脑卒中患者由于肢体活动障碍,卧床时间延长,日常活动减少,成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易患人群。我科于2005年10月至2007年10月对18例住院脑卒中发生DVT患者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给予患肢足背静脉滴注尿激酶并踝部加压治疗,实施个体化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住院脑卒中并发DVT患者18例,其中男14例,女4例,年龄52~76岁,平均(58.3±12.3)岁,原发病均为脑梗死。住院时间18~52(34±1.8) d;发生于患侧肢体的12例,健侧6例;发生于左下肢的12例,右下肢4例,双下肢均有的2例。18例均经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临床表现:患者有肢体胀痛、发绀、水肿、活动受限(肢体感觉障碍者无胀痛感觉)。测肢体周径差,患者仰卧,用软皮尺测量,周径差=患肢周径-健肢周径,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大腿周径测髌骨上缘15 cm处,小腿周径测胫骨粗隆下缘10 cm处[3]。本组大腿周径差4~11 cm,平均(5.2±3.6)cm;小腿周径差3.0~8.0 cm,平均(4.0±1.5)cm。
  1.2 治疗方法
  均在原有治疗基础上给予生理盐水100 ml加尿激酶20万U从患肢足背静脉滴入,穿刺成功后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踝关节上方5 cm处,松紧度以使患肢循环无障碍,皮肤无发红或青紫,大隐静脉压闭为宜,用输液泵恒定泵入,30 min内滴完。1次/d,疗程10~14 d。
  1.3 结果
  经治疗和个体化护理,在治疗15 d时进行评价。疗效标准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血管疾病学术会议修订的DVT疗效标准[4],痊愈6例,显效9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4.4%。
  
  2 护理
  
  2.1 患肢护理 ①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7~10 d,患肢抬高30 cm,以促进血液回流,冬天注意保暖,室温保持在25℃左右,不按摩患肢,床上活动时避免动作过大,以防栓子脱落而引起肺栓塞,膝下垫软枕,保持肢体舒适,但注意不能影响血液回流;②肢体观察:注意患肢温度、皮肤颜色及肿胀疼痛程度。急性期每天测量并记录患肢肢体周径并与健肢比较,询问肿胀疼痛有无改善,严密观察皮肤颜色和温度,详细记录,以判定疗效。如患肢严重肿胀,皮肤苍白或呈暗紫色,皮温降低,足背动脉搏动消失,说明有发生股血肿的可能,应立即通知医生紧急处理。本组患者未发生。随着病情的好转,指导患者做下肢踝关节的旋转运动以促进静脉回流。
  2.2 溶栓治疗的护理 溶栓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特别要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定期检查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注意有无出血症状,穿刺点是否渗血,皮肤有无皮下淤点淤斑,同时用微量泵严格掌握药物输入速度,恒定输入[5]。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在使用弹力绷带时,加压松紧度要适宜,以观察绷带上方皮肤颜色来判断压力是否能阻断浅静脉。弹力绷带弹力好、柔软,在阻断浅静脉用药过程中,不会造成肢体损伤和增加患者的痛苦,也不增加护理的难度[3],这种“半局部”患肢给药方法,优于全身给药方法。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