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50例临床分析(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2
2 结果
2.1 治疗疗效
治疗患者血小板维持在(225~650)×109/L(平均为420×109/L)。联用α干扰素者羟基脲维持量可明显减少(0.25~0.5g/d)。3例脑梗死患者治疗3个月后瘫侧肢体肌力明显改善或恢复,脑梗死未再发。16例出血者症状均消失。脾肝肿大20例脾肝均缩小至正常。2例肌肉注射α干扰素合并羟基脲患者初期有流感样症状,以后有轻度乏力、纳减,可以耐受。所有患者中有13例随访>6个月,没有因PT直接致死者,也没有发现继发白血病、骨髓增生综合征(MDS)者。
3 讨论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骨髓增生综合征中发病率最低的一种疾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成人,又名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以巨核细胞系增殖为主的骨髓增生性疾病,本病起病缓慢,临床表现不一,轻者仅有头昏、乏力,重者有出血、血栓形成,出血常为自发性,反复发作,常见于胃肠道,伴有其它造血细胞系的轻度增生特点。因本病较为罕见,又无特异临床表现,造成长期误诊。本文因肝脾肿大、牙龈出血、呕血、黑便在院外被误诊为肝硬化者2例;因间断性肢体麻木、乏力,伴语言障碍、视力模糊以脑梗死为首发症状住神经科者3例,住院后做血常规检查,发现血小板持续性增高才诊断为PT。同时PT临床相对少见,在此基础上并发肺栓塞报道较少,尤其基层医院接触较少,考虑上往往出现遗漏,该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也为疾病的诊断带来难度,特此报告,希望引起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重视。
目前认为PT的发生机制为:①骨髓巨核细胞自发异常增生,产生血小板过多;②髓外造血;③血小板过多释放入血。但上述机制与巨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血小板生成素过度刺激及血小板生成素受体异常无关。本病诊断主要依靠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及骨髓检查,但必须排除其它骨髓增生性疾病及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的情况。同时,很多医生对血常规检查所提示的数值不能认真及全面分析,往往局限于白细胞增多为感染所致这样一种认识,而对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增多,均认为是反应性增高。本病的治疗主要是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粘稠度、减少血小板聚集、应用免疫抑制剂,防止出血及血栓形成。本组联用α干扰素者羟基脲,有效率达100%,患者经过3个月至6个月的治疗观察,期间未见梗死和出血发生,由于出血或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主要与血小板数量及功能有关,因此应定期随访患者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功能,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避免因出血或血栓而致死亡。
总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临床少见,可出现血管性头痛、头晕、出血及血栓等体征,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应给予抑制血小板黏附功能和抑制骨髓巨核祖细胞生长的药物干预治疗。
参考文献:
[1] 曹兰芳,徐凌云,李琳.56例小儿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1,3(4):413-414.
[2] 吴文.闫骅.赵维莅.羟基脲加干扰素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II每床疗效研究[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3,16(1):51-54.
[3] 沈志祥.血液科新进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76-292.
[4] 徐瑞容,孙峰,丁润生.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42例临床分析[J].交通医学,2003,17(5):487-488.
[5] 杨仁池,华宝来,钱林生.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94临床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3,13(1):8-10.
[6] 杨崇礼,卢学春,李孝义.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治疗[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1,22(9):502-503.
[7] 张磊,宫晶,杨仁池.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2003,42(10):737-738.
[8] 杨崇礼,卢学春,李孝义.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治疗[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1,22(9):502.
上一篇:浅谈糖尿病人的饮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