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121例临床分析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2
【论文关键词】肺炎支原体肺炎; MP-IgM;早期诊断;阿齐霉素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MP)肺炎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对121例确诊为MP肺炎住院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发病年龄>3岁100例(占82.6%),发热98例(占81.0%),均有咳嗽。无明显阳性体征39例(其中31例≥6岁,占79.5%)。用颗粒凝集法监测血清MP-IgM阳性率高达78.5%。X线胸片呈大片絮状阴影多见。所有病例经阿奇霉素治疗效果良好,未见肝肾损害。结论:小儿MP肺炎好发于学龄儿童。颗粒凝集法监测血清MP-lgM阳性率高,可用于早期诊断。阿齐霉素静脉滴注治疗安全良效。
肺炎支原体(MP)是呼吸道感染尤其是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之一,近年发病有增多趋势,据报道约有10%~30%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是由MP所致,国外有文献报道为9.6%~66.7%[1]。MP肺炎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常有肺外合并症,容易误诊。对2004~2007年我院明确诊断并治愈出院的121例MP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意在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21例均为儿科住院患儿,其中男63例,女58例。年龄8个月1例(0.9%),1~3岁20例(16.5%),~6岁29例(24.0%),~13岁71例(58.6%)。患儿均测血清MP-IgM抗体阳性和血清冷凝集素试验阳性后确诊本病,符合实用儿科学支原体肺炎临床诊断标准。
1.2 检测方法:MP-IgM抗体测定采用颗粒凝集法检测血清MP-IgM抗体,滴度≤1∶40为正常,≥1∶160或双份血清抗体滴度升高4倍以上者为阳性。全部病例均在发病后5~7 d做血清MP-IgM抗体及冷凝集素试验(阳性:效价≥1∶32或4倍升高),外周血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肝肾功能、血沉、心肌酶谱、痰细菌培养。患儿均拍胸片、心电图、 B超、胸部CT等检查。
1.3 治疗方法:均经阿齐霉素治疗,初为静脉滴入,热退、咳嗽明显减轻、肺部啰音消失后改为口服。剂量为每日10 mg/kg,5 d为一疗程,两个疗程间隔4 d,给红霉素或克林霉素序贯治疗。9例(>6岁)单程静脉滴入阿齐霉素达7 d。2岁以下患儿在头孢霉素治疗5~7天后,疗效欠佳改用阿齐霉素治疗 。
2 结果
2.1 主要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发热98例(81.0%),热型不规则,多为中等度发热,热程≤10 d 87例,>10 d 11例,无热23例(19.0%),年龄均>4岁。121例均有(100%)咳嗽,学龄儿童多以干咳为主或有少许痰,顽固性剧咳36例。婴幼儿多有咳痰,6例喘憋。肺部啰音:54例闻及干鸣音,28例闻及湿啰音,39例(32.2%)肺部无异常(其中31例≥6岁)。婴幼儿多可闻及程度不等的干湿啰音。
影像学表现:所有病例均有肺纹理增粗。肺野呈斑点状、大片状阴影67例(其中右侧38例,左肺14例,双肺下野15例);自肺门向外成扇形分布的大片状浸润影12例;呈网状结节和多发性肺段浸润7例,阴影边缘模糊,密度较淡;肺门增大和(或)肺门区大片状边界模糊影35例,一侧或双侧肺门淋巴结肿大12例,少量胸腔积液5例。
实验室检查:患儿均有血清MP-IgM阳性和(或)血清冷凝集素试验阳性。血清MP-IgM阳性95例(78.5%),其中16例双份血清抗体检测滴度升高4倍以上。血清冷凝集素试验74例阳性(61.2%),升高4倍10例。100例(82.6%)患儿外周血白细胞正常,15例白细胞总数升高,6例降低,CRP 15例轻度增高,血沉增高13例,血小板增高19例,降低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