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疗效探析(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2

  2.2 新辅助化疗后情况
  共有12例(Ⅰb期8例、Ⅱa期1例和Ⅱb期 3例)化疗后17~25 d进行了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其中1例患者年龄23岁,同时行了左侧卵巢移位术。新辅助化疗后选择放疗3例,1例Ⅱa期者年龄为65岁,化疗效果满意,因自己放弃手术而选择放疗;1例Ⅱb期化疗后1周MRI发现宫旁浸润达盆壁,进展为Ⅲb期而行放疗。1例Ⅱb期患者入院同时发现原发性肝癌,化疗后转外科治疗,改为术后放疗手术12例,手术时间平均为3 h,术中出血平均为300 m1,留置尿管时间约为10 d,12例中无一例发生输尿管痰、尿潴留及淋巴囊肿。
  术后病理报告中,中和(或)低分化的8例,淋巴结转移合并肌层浸润者3例(Ⅰb期2例、Ⅱb期1例),累及颈管者2例(Ⅰb期1例、Ⅱa期1例),宫旁有浸润1例(Ⅱb期),均未发现阴道残端有癌细胞浸润,另有1例为放疗后炎性异形细胞。凡有淋巴转移、肌层浸润、病理报告为中和(或)低分化的、累及颈管和宫旁有浸润的病例术后均补充放、化疗,化疗方案同术前化疗方案,单纯累及颈管、宫旁有癌浸润者术后仅补充放射治疗。1例Ⅰb期化疗1周期后转氨酶轻度升高,改行放疗后手术,术后经保肝治疗后转氨酶恢复正常。
  2.3 随访情况
  除1例为进展病例和1例因合并原发性肝癌而转外科治疗的患者外,其余患者术后或放疗后每月定期妇科门诊复查,随访至2006年5月底,所有患者妇科检查及B超检查均无异常发现。15例宫颈癌患者中,临床有效为14例,均为部分缓解,进展病例1例,总有效率93.3%(14/15)、Ⅰb、Ⅱa、Ⅱb期病例化疗临床有效率分别为100%(8/8),100%(2/2),80%(4/5)。12例进行了手术,手术率80%(12/15),15例病人术前共化疗20个周期,平均每例术前化疗1.3个周期,毒副反应均为轻度的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病人均可以耐受。虽有1例出现转氨酶轻度升高,考虑对化疗药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判断化疗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影响手术顺利进行,并发症无明显增加。
  
  3 讨论
  
  众所周知,早期宫颈癌经典的治疗方式是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根据盆腔淋巴结及阴道断端病理检查结果,决定是否术后放疗。而近年来巨块型及局部晚期子宫颈癌的发病率的上升,经典的手术与放疗不能改变对其局部控制率较低、疗效较差、复发率高的现状,且增加并发症的发生。而腺癌比例的增加,患者发病年龄的日趋年轻化,使手术在宫颈癌的治疗中显得越来越重要。为改善这一现状,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NACT,先行几个疗程化疗后再手术或放疗目的是缩小肿瘤体积和转移范围,降低肿瘤的临床分期,使原来无法手术的患者有可能进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对经过选择的15例宫颈癌病例给予了以PIB全身静脉给药方案为基础的术前NACI,其近期治疗效果令人满意,总有效率为93.3%,手术率80%,毒副反应轻,可耐受,多为轻度的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经对症治疗后可恢复正常。无一例出现化疗后的水电解质紊乱。结果表明,宫颈癌术前化疗的近期疗效是满意的,尤其对于控制癌前出血,减小肿瘤体积和范围,降低肿瘤临床分期,提高手术切除率,且副反应也是可以耐受的。
  因此,上述结果表明,NACT对控制局部肿瘤的近期疗效十分满意。
  
  [参考文献]
  [1]王惠玲.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的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4): 1888-1889.
  [2]陈慧君.新辅助化疗在局部晚期宫颈癌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 2007, 34(4): 226-229.
  [3]吕娟.新辅助化疗治疗宫颈癌31例临床观察[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6, 22(8): 468-470.
  [4]杨晓霞.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20例疗效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2005, 32(17): 995-999.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