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产后出血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2
  论文关键词:产后出血;相关因素;预防措施
  论文摘要:目的:分析产后出血相关的因素,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方法:以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本院住院分娩的产妇5166例作为观察对象,将胎儿娩出后24h内出血量≥500ml定为产后出血。观察产妇一般情况、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产程、分娩方式、心理因素等。采用容积法+称重法测量产后出血量,运用PEMS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166例产妇中发生产后出血154例,发生率2.98%,发生产后出血的病例经产妇高于初产妇(P<0.01);剖宫产高于阴道分娩(P<0.01);多胎妊娠高于单胎妊娠(P<0.01);有产前高危因素的占产后出血的83.17%。产后出血原因排位为:宫缩乏力占66.23%,胎盘因素占24.03%,软产道损伤占9.74%。结论:病理产科是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加强孕前宣教及孕期管理,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提高医务人员助产技术是预防和减少产后出血发生的重要措施。

  产后出血是产科分娩期严重并发症,位于引起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其发病率占分娩总数2%~3%。无论是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的资料,还是全国孕产妇死亡监测结果,均显示产后出血是孕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临床稍微忽略或处理不当,救治不力,往往造成产妇死亡。因此,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是产科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对本院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住院产妇产后出血病例进行分析,以阐述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制订防治措施,降低孕产妇病死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本院分娩产妇5166例,发生产后出血154例,产后出血发生率2.98%。发生产后出血的病例经积极治疗无1例死亡。
  
  1.2 方法
  1.2.1 观察内容 产妇的一般情况,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产程、分娩方式、心理因素等。
  1.2.2 诊断标准 胎儿娩出后24h内出血量达到或超过500ml为产后出血。
  1.2.3产后出血测量方法①阴道分娩的产妇在胎儿娩出后即臀部放置塑料聚血盆,胎盘娩出、会阴伤口处理完毕后产妇用面积法计算血纱布及血染产单上的血量。会阴垫用称重法计算出血量。②剖宫产分娩切开子宫壁后先吸尽羊水弃之,然后用负压瓶收集血,其他出血测量方法与阴道分娩相似。
  
  1.3 统计学方法
  运用PEMS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及出血量
  154例产后出血产妇中最小年龄18岁,最大39岁。初产妇73例,经产妇81例;孕周29+4~44+2周。出血量≥500~1000ml105例,>1000~2000ml 36例,>2000~3000ml 10例,>3000ml 3例。
  
  2.2 初产妇与经产妇发生产后出血情况
  3年间住院初产妇3279例,发生产后出血81例,发生率2.47%;经产妇1887例,发生产后出血73例,发生率3.87%。两者比较P<0.01。
  
  2.3 产后出血与分娩方式关系
  阴道分娩3923例,发生产后出血98例,发生率2.49%;剖宫产1243例,发生产后出血56例,发生率4.5%(X212.4634,P<0.01)。
  
  2.4 单胎妊娠与多胎妊娠发生产后出血情况
  单胎妊娠5057例,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发生产后出血146例,发生率2.87%;多胎妊娠89例,发生产后出血8例,发生率8.99%(x2=9.2867,P<0.01)。
  
  2.5 发生产后出血时间
  本组资料中发生在产后2h的106例,占68.83%,2~24h内48例,占31.17%。
  
  2.6 产前因素
  本组资料中有128例产后出血的产妇孕期存在不同程度的高危因素,占出血人数的83.17%。其中有流产、引产史48例(37.5%),巨大儿19例(14.85%),妊娠高血压18例(14.06%),过期妊娠16例(12.5%),前置胎盘12例(9.38%),双胎5例(3.90%),羊水过多4例(3.12%),胎位异常6例(4.69%)。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