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益气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探讨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2

  论文关键词:关节炎  类风湿 健脾益气 辨证

  论文摘要:尪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与脾胃关系密切,因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应以健脾益气,调补后天为主,同时还要结合临床症候随证施治,方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病程长,易反复发作,以侵犯四肢关节为主,而又无特殊疗法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中医“尪痹”范畴。古代医家对“痹证”发病机理的认识,认为多由于正气不足,气血亏虚,腠理疏松,致使风寒湿等邪气杂至,而为痹患。大凡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方法,或扶正益气、或补益肝肾、或益气养血;或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或清热利湿、疏风通络等。但纵观其效果,特别是远期疗效仍不佳。目前国际上亦没有较好的治愈方案,是世界公认的疑难病症之一。我跟师三年,对类风湿性关节炎从脾论治略有体会。

  1.尪痹(RA)与脾的关系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为胃升清散精,在体合肉,主四肢。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脾虚使气血生化无源,肌肉不丰,四肢关节失养,久则筋骨血脉失去濡养,营卫失去调和,外邪乘虚而入,着于肌肉筋脉则发为风湿痹病。《素问·太阴阳明论篇》中说:“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所以健脾和胃可促使脾胃更好的运化水谷精微,给机体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同时脾的升清散精作用,将其运化的水谷精微输送至人体的四肢,以维持四肢的正常生理活动。从病因来看,《黄帝内经》很重视脾胃在痹证发病中的作用,认为脾胃虚弱,饮食失调,起居失常,可致气血不足,卫外不固,或痰湿内生,湿浊为患,复感外邪而为痹。由于脾胃虚弱因素在本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健脾和胃的治疗方法在补气养血、扶正固本以及抑制某些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故常用健脾益胃的药,如党参、白术、白扁豆、山药、黄精、炒麦芽、薏苡仁等,以补为主,兼攻邪,做到攻不伤正,补不留邪。如何做到扶正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这是提高疗效的关键。通过察舌、切脉,结合全身与局部的情况则有助于判断虚实的多寡,以决定攻补的尺度。

  2.尪痹(RA)中医分型与治则

  RA虽说是好发的常见病,其症候、证型不同,治疗原则各异,但在各证型的施治中,均必须以健脾益气为基本法则,方药可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再随症协调,灵活用药。

  (1)寒湿痹阻型: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肿胀或重着,痛有定处,触之不热,晨僵明显,关节屈伸不利,遇寒疼痛加剧,局部畏寒怕冷,或见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苔薄白或白厚,脉象弦紧或浮缓。治疗上宜祛风散寒、健脾除湿通络。若疼痛较剧者,加制川乌10g、制草乌10g、麻黄10g、制附片8g、细辛3g;若肌肤麻木不仁剧烈者,加土鳖虫8g、蜈蚣2条、鸡血藤15g;湿胜者,加地龙10g、牛膝15g;晨僵明显者,加伸筋草15g、白芍10g、木瓜10g。

  (2)湿热痹阻型:表现为关节红肿,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疼痛剧烈,晨僵,肢体酸楚沉重,关节屈伸不利,或伴发热、口苦心烦,便干尿赤,食欲欠佳,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治疗上宜清热解毒、健脾利湿、通络止痛。关节肿痛甚者,加忍冬藤15g、木瓜10g、桑枝15g;热盛者,加生石膏40g、寒水石10g;湿浊甚者,加萆薢15g、土茯苓15g、赤小豆10g。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