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结果:
30例患者手术切口长6~10cm,平均8cm,手术时间为40~60min,平均为48min,出血量为200~500ml,平均380ml。随访12~24个月,平均随访16个月,术后一年Harris评分平均为95.1分,无切口感染、骨折、神经血管损伤、深静脉血栓形成、髋关节脱位、假体松动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HHS平均78分(61~86分);术后6个月HHS平均86.8分 (76~93分);术后12个月HHS平均95.1分(83~100分);所有患者均能正常行走。
外展及内外旋肌力测定:根据肌力百分计量表分别对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肌力测量,3个月后17个患者在60﹪~70﹪(肌肉活动有完全的弧度并能对抗小压力维持在该位置),13个患者80﹪~90﹪(对抗中等压力);6个月后25个患者80﹪~90﹪(对抗中等压力),5个患者达到100﹪(对抗最大压力);12个月后全部达到100%。一年后外展及内外旋肌肌力测定显示,髋关节外展及内外旋与健侧比较,无明显异常。
3讨论:
3.1外侧入路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适应证:并非所有的股骨颈骨折的患者均可采用外侧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选择合适的患者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Bostrom等[2]认为合适的患者应该是体型偏瘦,体重指数低于28kg/m2的患者,而肌肉太强壮、解剖明显异常的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或者是全髋关节翻修的不建议做此手术。Duwelius等[3]认为合适的患者应该是不肥胖,有要求快速出院动机,没有大的解剖学异常,无严重的髋关节发育不良及明显变形的关节炎,无严重的免疫缺陷,无既往髋关节手术史和术前感染灶的患者。我们认为下述患者适用于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⑴髋部皮下脂肪相对较薄者。⑵股骨颈骨折合并化脓性髋关节炎,需原有化脓性髋关节炎已治愈,无关节强直或僵硬者。⑶非肿瘤、结核等原因导致的股骨颈骨折或近端破坏。⑷无严重的髋关节发育不良⑸无较重的肌肉挛缩。⑹不合并明显变形的关节炎。⑺初次接受THA,无髋外侧入路手术史,臀中肌无明显瘢痕挛缩者。此外,手术成功不仅仅是选择一个合适的患者,其中医生对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也非常重要。小切口手术是基于对髋关节置换手术熟练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临床经验不足,狭小的视野和不熟练的操作,都将导致手术时间延长,出血量增加,加重创伤,最终会违背手术的初衷而陷于失败的境地,甚至产生与预期相反的结果。
3.2外侧入路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技术注意点:我们所说的小切口是一个小于10cm甚至更短的切口,对患者的创伤小,减少手术对病人生理功能的干扰,缩短康复时间[4]。采用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技术要求较高。小切口导致手术视野小,对手术者提出很高的要求,必须有良好的髋关节置换经验和手术操作技术。术中手术视野小,止血困难,可以通过控制性降低血压来减少手术中的出血,尽量彻底止血 [5]。在术中采用髋臼拉钩配合椎板拉钩或单独应用椎板拉钩,不仅能够达到术野的充分显露,也不影响术者的操作。外侧小切口近端向前轻度的倾斜,使髋臼的显露、准确及髋臼假体的植入相对容易。而股骨髓腔的准备及假体的植入存在一定难度,术中需注意:(1)确定健肢呈伸直位,保证患肢充分内收外旋,使股骨近端暴露与切口,从而减少对切口近侧皮缘的摩擦。(2)采用特殊器械-股骨撬放入股骨近端下方抬起股骨,不仅可保护切口近侧缘皮肤,还利于扩髓和股骨假体的植入。开始行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时,在髋关节置换手术熟练的基础上可逐步减小手术切口,最好从髋部皮下脂肪较薄者或肌肉不发达的患者开始,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一般而言女性患者较男性患者更为适合。术中需注意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暴露范围小,对髋关节畸形、僵硬、旋转受限严重的患者需慎重使用。
3.3传统髋关节置换切口的弊端:传统髋关节置换术不论前外侧或后外侧切口,切口通常都比较大。这些切口优点在于:手术视野宽阔、便于操作。但是可造成诸多的负面效应:如术中剥离大面积肌肉组织,会引起肌肉组织大量损伤出血,从而加重创伤,出现较多的并发症,大大提高关节置换手术的风险性。较大的切口会破坏组织周围小血管,引起组织肿胀,导致血液回流障碍,出现下肢肿胀、深静脉栓塞等症状。常规前外侧和后外侧入路,创面较大,暴露广,使股神经、坐骨神经在术中容易受到牵拉,甚至遭到钳夹,导致医源性损伤。另一方面,对于置换后的人工关节稳定性也存在一定风险性,往往是人工关节不稳的因素之一。原因主要是由于后外侧入路对后侧关节囊破坏较多,以及术中臀大肌被过分剥离,使关节后部原先坚固的防后脱位机制遭到破坏,导致关节脱位的风险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