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2

  2.2 发病4周内心脏事件和死亡情况 溶栓治疗组发生心脏事件11例(22%),其中心力衰竭4例,室壁瘤4例,II~III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快速型房颤1例,死亡4例(8%),死因:心脏骤停3例,心力衰竭1例。对照组发生心脏事件25例(52%),其中心力衰竭8例,心源性休克3例,快速型房颤3例,反复心绞痛3例,室壁瘤6例,III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死亡11例(23%),死因:心脏骤停5例,心力衰竭2例,快速型房颤1例,III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心源性休克2例。两组心脏事件发生率和病死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
  2.3 不良反应 溶栓治疗组:牙龈出血1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轻度咯血1例,血尿1例,再灌注心律失常2例,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未发生致命性出血及其它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为12%。
  
  3 讨论
  静脉溶栓治疗对发病12h内的AMI患者具有明显益处。本文总结发病≤12h的AMI患者尿激酶溶栓血管再通率为69%,其中发病≤6h溶栓的再通率为74%,发病6-12h溶栓的再通率为51%,疗效与柴小齐等[2]报道相近。入选病例中<70岁者血管再通率74%,≥70岁者血管再通率为64%。结果表明:AMI患者溶栓时间越早,年龄越小,血管再通率越高,对患者越有益。
  低分子肝素可降低心肌梗死的早期病死率[3]。本研究中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组显著降低了AMI患者的病死率和心脏事件发生率,且未发生致命性出血副作用。表明该方法疗效好,安全性高,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710-725.
  [2]柴小奇,王敏,王彬等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的适应证可适当放宽〔J〕.心脏杂志,2005,17(6):618-619.
  [3]低分子肝素临床研究协作组.不稳定心绞痛,急性非Q波肌梗死不同抗栓疗法的对比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1):18-21.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