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从肝论治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2


  [论文关键词] 胃脘痛;从肝论治

  [论文摘要] 由肝与胃的生理病理关系探讨胃脘痛从肝论治。肝胃失和,气机不通是胃脘痛的主要病机,治疗以通为要,以肝胃同治为原则,以疏肝和胃为常法。
  
  胃脘痛,亦称胃痛,古称“心痛”、“真心痛”,是脾胃病证中最为常见症状之一,虽病在胃,主症为痛,但多本于肝而形于胃。胃脘痛虽与饮食因素密切相关,但随着人们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压力加大,情志因素的影响显得越来越重要。据临床观察,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胃脘痛的诱发或加重,多与情志不遂所致肝郁有关。张世筠等[1]以流行病调查的方式,分析肝证与胃痛的关系,结果表明肝证积分越高,则越易罹患胃痛。钟洪等[2]对近年来辨治的160例慢性胃痛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肝郁为主要表现者达120例。

  1 从肝论治的生理病理基础
  中医学认为,脏腑病变,有本脏自病,有他脏影响,个人认为临床上常因肝郁失疏导致胃脘痛者尤为多见。从解剖结构上看:脾胃同居中焦,与肝胆相邻;从五行生克关系看:胃属土主受纳,肝属木主疏泄,生理上土需木疏,土得木而达;木赖土荣,木得土而发,即胃的纳腐功能、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均赖肝胆疏泄的帮助,才能正常完成,《血证论》云:“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肝以血为体,以气为用,肝血充盈,才能保证肝胆疏泄功能正常,而肝血则有赖脾胃水谷精微的化生,由于生理上肝胃功能联系密切,所以病理上必然会相互影响累及。肝为五脏之贼,木克土是五行之常理,若情志不遂,肝失疏泄,可致胃呆滞不化,胃气壅滞;若饮食不节,伤胃致虚,则肝木易横逆犯胃,可见肝胆失疏,不论虚实,必横逆克犯脾胃,导致肝胃不和,胃腑气机不通而发病作痛,故叶天士云:“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上述说明肝胃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病理联系,胃脘痛从肝论治符合其病因病机。

  2 从肝论治常法为疏肝和胃
  胃和的关键在于肝胃和协,才能保证其润降。若肝失疏泄,致胃气壅滞,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形成气滞、湿阻、热郁、食积等种种胃痛,《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之发……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就是说肝气郁结是引起胃脘气机不通而痛的原由,所以治疗胃脘痛以疏通为要;以肝胃同治为基本原则;以疏肝和胃为其常法,若肝气疏泄,胃得和降,何痛之有?疏肝包括抑肝、平肝、泄肝、清肝、柔肝、养肝等;和胃包括清胃、养胃、益胃等。

  3 从肝论治常见证候
  3.1肝胃不和
  本证多因精神刺激或情志不遂,致气郁伤肝,胃失和降,气机阻滞,不通而痛。表现气滞为主之胃脘痛,常以胃脘胀痛,攻撑连胁,胸闷嗳气,善太息,脉弦,遇忧或怒发作或加重为辨证要点。《内经》云:“木郁达之。”故治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使肝复疏泄,胃复和降,气机通畅,疼痛自消。
  病案举例:患者,男,47岁,干部。诉曾患肝炎,现脘腹胀闷作痛,痛引右胁,食冷物或发怒则剧,嗳气则舒,善太息,口微渴,查舌淡,苔薄白,脉弦细。诊断:胃脘痛,辨属肝郁气滞证,治予疏肝和胃,理气止痛。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组方:柴胡10 g,白芍12 g,木香 10 g,郁金10 g,陈皮12 g,延胡索10 g,旋覆花10 g(包),炒麦芽10 g,白豆蔻6 g。1剂/d,3次/d,服10剂,药后痛止胀轻,调治1个月后,改服逍遥丸善后,病情稳定。
  3.2肝郁胃热
  本证多因郁怒伤肝,肝郁生热,横逆乘胃,致胃热气滞,气机不通而痛。常以胃脘灼痛,泛酸,口干苦,心烦易怒,脉弦数为辨证要点。《内经》云:“火郁发之。”若肝胃有热不清,则胃气无以下降,气滞不理,则胃气不通,故治宜清肝柔肝,理气和胃。使热清津还,胃得和降,则胃痛吐酸等自愈。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