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0例临床分析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3
【摘要】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2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CT检查、治疗及预后等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SAH多为高血压所致,最初症状以突发头痛为主,大部分患者通过头颅CT可以确诊,均口服尼莫地平,18例痊愈。结论: 初诊头痛患者须重视颈强直体征,CT检查简单易行,尼莫地平口服对防范病情恶化有效。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CT;尼莫地平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通常为脑底部动脉瘤或脑动静脉畸形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又称自发性SAH, 是一种常见病,约占急性脑卒中的10%,占出血性卒中的20%。就该病的临床表现、CT检查、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探讨适合基层医院诊治SAH的简易策略。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男6例,女14例,年龄20~89岁,其中60岁以上7例,50岁以上7例,40岁以上5例,20~40岁1例。
1.2 发病形式:活动时发病6例,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情绪激动1例,白天安静状态下发病12例,睡眠中1例。
1.3 起病时临床表现:头痛19例、呕吐15例、颈强直18例、昏迷1例、偏瘫3例、血压高14例、用力活动或激动7例、CT确诊17例。
1.4 发病前病史:有高血压11例,眩晕症1例,已经有过一次SAH 2例。
1.5 确诊前病程:最短半小时,最长4天。
1.6 误诊情况:院外误诊7例,其中误诊为偏头痛2例、颈椎病1例、脑供血不足2例、高血压2例。
1.7 脑脊液检查:共行脑脊液检查5例,均抽出血性脑脊液。其中3例系CT检查阴性者。
1.8 治疗:除绝对卧床、脱水、止血、补液等常规措施外,均口服尼莫地平,视体重给予20~40 mg日3次,昏迷者鼻饲。
1.9 脑血管痉挛诊断标准:经治疗病情一度好转后,再次出现意识障碍持续发热,经腰穿、脑CT及其它检查排除再出血、脑梗死、急性脑积水、感染、水电解质失衡;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均显示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及椎-基底动脉中的1条或多条血管血流速度增快及频谱异常。
2 结果
18例临床症状体征消失,痊愈;1例于起病10天后发生昏迷转外科手术,经治疗好转,清醒,但遗留有偏瘫;1例起病即昏迷者经治疗清醒,于第十四天再次昏迷死亡。2例恶化者诊断为脑血管痉挛(CVS)。20例SAH患者中,发生CVS 2例(10%),其中死亡1例,致残1例。
3 讨论
SAH绝大多数突然起病,头痛是本病的主要的症状和首发症状,常伴恶心、呕吐。以意识障碍起病者多提示出血量较大,预后较差。脑膜刺激征是本病的主要体征,表现为颈强直、克氏征和布氏征阳性,这是由于血液刺激脑膜所致,出血量越大,脑膜刺激征越明显。头痛和颈强直是SAH最突出的表现,尤其在没有感染性疾病和颅内占位性疾病存在证据时,更提示SAH的可能。本组病例除昏迷外起病时均有头痛,并且颈强直者占90%,提示接诊医师对于不明原因的突发头痛患者须考虑到该病可能。对于误诊的7例,如能仔细查体,及时发现颈强直,有可能使患者得到早期确诊,因偏头痛、颈椎病、脑供血不足、高血压不至于引起突发的颈强直。患者多有高血压病史,平时控制血压可能有助减少SAH发生。
国内有学者研究认为CT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并能了解出血的部位和范围及其它异常改变,应作为首选[1]。本组病例17例首次CT确诊,达到85%,说明CT灵敏度高,在无创伤检查和无假阳性检查方面优于MRI及腰穿。目前CT已普及到中心乡镇医院,价格也较低廉,简便易行。对于突发的持续性头痛患者应首先作CT检查,大多数患者可以得到及时诊治。误诊为其它疾病者常常是忽视了CT检查。
上一篇:梨状肌损伤的临床分析
下一篇:记忆广度团体纸笔测验的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