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致皮肤不良反应及其原因分析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3
中药的应用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各种中药及其制剂广泛应用于临床。中药因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防病治病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认识中,认为中药是纯天然物质,作用温和,无毒副作用,因而备受人们喜爱,忽视了中药的不良反应,这是对中药认识上的误区。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中药亦不例外。目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临床药理研究的深入,中药的给药途径及其剂型较传统都发生了大变化,中西药合用不断增多,中药的不良反应也经常见于各种专业杂志,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在中药不良反应中,又以引起皮肤不良反应最为常见,笔者对中药致皮肤不良反应(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的现状结合临证所见加以总结,以期能重视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加强中药安全性的研究。
   
    1  外用中药及其制剂的不良反应
   
    1.1  致病中药及其制剂  外用所致发病的中药品种复杂,大致可分为单味药物、多味药物和外用制剂3类。外用制剂可分为自制、制剂和成药,而成药又分外用贴剂和外用擦剂。根据所收录的资料,致不良反应的中药及其剂型有90余种,见表1。
   
          表1  外用所致皮肤不良反应的各类中药、制剂及其构成   

中药致皮肤不良反应及其原因分析

    1.2  发病类型  在477例患者中,临床诊断均以症状体征或病情发展为依据。按照《临床皮肤病学》(赵辨主编)整理归类。除过敏性休克外,多数过敏反应均以皮肤损害为主,经概率计算法分析,发病率依次为接触性皮炎、荨麻疹、过敏性休克、剥脱性皮炎、重症多型红斑、植物日光性皮炎,见表2。
   
    1.3  发病类型与外用中药及其制剂的关系  498例患者中,以皮肤损害为主者485例,占总发病数的97.38%,绝大部分为接触性皮炎,共469例。斑蝥制剂外用所致者5例,并出现肾脏损害,其中2例出现肾衰、休克、死亡;鸦胆子制剂外用所致者2例,2例都出现过敏性休克;非皮肤损害仅有过敏性休克者13例,2.61%。在引起接触性皮炎的药物中外用制剂者最多,共407例,明显多于新鲜单味或多味药物外用者(P<0.01);而单味或多味药物的生药、煎液及浸出液外用致病则明显少于直接接触外用者(P<0.01)。外用制剂中与白酒、酒精和醋等辅料合用的自制制剂发病的有276例,明显多于复方成药及自制膏霜致病者(P<0.?01),但前者几乎均为引起原发刺激性接触性皮炎,而后者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居多(P<0.01),见表3。
   
                      表2  发病例数及其构成   

中药致皮肤不良反应及其原因分析

             表3  各类型发病与外用中药及其制剂的关系   

中药致皮肤不良反应及其原因分析

    1.4  外用中药及其制剂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  致病中药制剂中以白酒、酒精或醋等辅料合用的自制制剂最多,其他依次为复方成药制剂、膏霜自制制剂、新鲜中药、单味、多味中药煎液、浸出液或粉剂。从以上分析表明,其致病因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1)传统中药外用治疗虽会出现不良反应,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但加入辅料或者制成复方成药后,加大了致病率,可见中药及其制剂致病与辅料和剂型密切相关,尤其是在与酒、酒精和醋等辅料合用时,几乎均会引起原发刺激性皮炎,这与白酒、酒精和醋等辅料带有较强刺激性有关。有实验表明在五虎丹与75%酒精调用所致的接触性皮炎中,与酒精合用是致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外用自制膏霜发病明显少于其他制剂,这可能与膏霜制剂的基质安全性相对较高有关。(2)由中药造成皮肤的不良反应,以毒性反应及变态反应较为常见,绝大多数单味中药都含有多种不同的化学成分,其中不含刺激性的物质。新鲜中药直接外用引起的接触性皮炎又明显多于单味或多味药物的煎液、浸出液或粉剂,且其中原发刺激性皮炎明显多于变应性接触性皮炎,说明毒性反应在中药外用引起的皮肤不良反应中占有重要地位,可能是因为新鲜药物中含有刺激性物质的浓度较高,而药物的煎煮、加工炮制既能降低药物的刺激性,又可破坏部分抗原成分,并使刺激物或抗原的浓度大大降低。(3)药物本身的因素也必须重视,毒性较强的药物可造成重要脏器的损害、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如斑蝥及鸦胆子制剂。(4)外用复方成药由于药物、剂型、辅料和使用方法等情况较复杂,要确定致病因素存在很大困难,不仅如此,其他制剂和药物也存在难以确定致病药物或药物致病成分的情况,即使是同一株药物,不同的部位也有不同的药用价值,产地不同、采摘季节不同、炮制方法不同、储存时间不同等都能改变中药的药用成分。此外药材中附着的有害物质、粉尘、虫害等均会在药物的接触和使用中造成危害。
   
    2  内服中药及其制剂的不良反应
   
    致病中药、中成药及发病类型:致病中药品种繁多,有植物类、动物类、矿物类、菌藻类,按剂型可分为单味、复方及中成药,收录致病中药及中成药制剂有59种,其致病后的临床表现较外用制剂更多样化,见表4、表5。
    
                      表4  内服中药致皮肤不良反应   

中药致皮肤不良反应及其原因分析

          表5  中成药致皮肤不良反应   

中药致皮肤不良反应及其原因分析

    3  中药注射剂致不良反应
   
    致病中药注射剂及发病类型: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上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日趋增多,仅次于抗生素,在不良反应中又以变态反应最为普遍。见表6。


    
                      表6  致病中药注射剂及发病类型   

中药致皮肤不良反应及其原因分析

    4  内服中药、中成药、中药注射剂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
   
    目前,中药、中药制剂,特别是中药注射剂引起的变态反应较为普遍,中药种类繁多,成分复杂,可致机体过敏物质很多。一般分为完全抗原和半抗原两种,完全抗原多为大分子物质,如动物蛋白、多肽等,进入人体内能直接使人体致敏;半抗原为小分子化学物质,而大多数中药为低分子量化合物,进入人体后必须先与某些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等作为载体相结合,才能形成半抗原—载体复合物,引起机体对该种药物的特异性免疫反应。中药及其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与化学药物或生物制剂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完全相似,均属抗原—抗体反应或抗原—淋巴细胞反应,与用药量的大小无关。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4.1  病人的个体差异  有些过敏体质的人,能对很多抗原物质产生过敏。年龄、性别等因素对不良反应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有的不良反应在小儿和老年人中较常见。如复方丹参注射液所致变态反应与性别有关,男女之间差异有显著性,这可能与女性对复方丹参注射液致敏原的敏感性较高有关(待研究)。特异性遗传特性,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也有关系,有人统计52例用穿心莲、蚯蚓、柴胡、云南白药等药物致药疹的患儿中,有38例患儿的父母单方或双方有药物过敏史,17例父母有药疹史。根据国内外的有关统计资料,老年人常常是药害(drug misadrentures)的主要受害人群,由于老年人各器官功能的减退,尤其是肝脏血流量减少,肝脏微粒体的药物氧化酶活力下降,药物经过肝脏时代谢能力低,使得血液中药物浓度会有不同程度的增高,而引起不良反应。肾脏是人体最重要的排泄药物的器官,老年人较年轻人肾功能大约降低46%左右,肾小球滤过率和肾小管的分泌、重吸收率均下降,使老年人药物代谢动力学水平呈降低情况,药物清除半衰期延长,机体组织及血液中药物浓度会有不同水平的增高,因而容易产生不良反应。《中国药典》规定:60岁以上用药量应为通常成人的50%。中药也应如此,特别是苦寒药、泻下药、解表发汗药、活血化瘀药,具有毒性的药物应用时更应注意其用药剂量,药典中对黄连、龙胆草的定量为3g以内,解表中药不超出10g,泻下药不超过3~6g,200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和1994年版《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中,对中药的每日量都有规定:如制半夏3~9g,苍耳子3~9g,蜈蚣3~5g,吴萸1.5~3g,川楝子4.5~1g,重楼3~9g,刺蒺藜6~9g,蛇床子3~9g,全虫3~6g,水蛭1.5~3g。对特殊的28种药品,如砒霜、生草乌、生附子、洋金花、生甘遂、生半夏、生南星、生狼毒、水银、轻粉、红粉等,需要严格按要求用量,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