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3
IGFs穿过血管壁);“大IGF-Ⅱ”本身和IGFBP3、ALS形成复合体的能力较差。这些都使血中游离的“大IGF-Ⅱ”浓度增高。另外,肿瘤还分泌IGFBP-2,它能携带“大I GF-Ⅱ”穿过血管壁,进入组织,产生低血糖。肿瘤切除或放疗减少IGF-Ⅱ的过多分泌,能改善低血糖症。


  三、IGF-Ⅰ的治疗应用


  IGF-Ⅰ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它促进骨形成、蛋白合成、肌肉糖摄取、神经生存及髓鞘合成。在禁食时,它可逆转负氮平衡,阻止肌肉蛋白分解。因此IGF-Ⅰ被提出用于治疗GH不敏感综合症(Laron型株儒症)、糖尿病、胰岛素抵抗、骨质疏松、各种分解代谢状态、神经肌肉疾病、GH抵抗。广泛的生理作用为IGF-Ⅰ作为多种疾病状态的治疗药物提供了基础,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IGF-Ⅰ副作用的发生。


  1.GH不敏感综合症:由GH受体异常引起的GH不敏感综合症是引起身材矮小的一种少见原因。血清IGF-Ⅰ、IGFBP-3降低,GH增高。因GH受体异常,它对外源性GH不敏感。用IGF-Ⅰ治疗GH不敏感综合症的最初研究是由Laron等对有此综合症的5名儿童进行的〔9〕。至今,已有较多以IGF-Ⅰ有效治疗GH不敏感综合症的报道。


  某些患者在使用GH的过程中,可能发生GH抗体。这时用IGF-Ⅰ治疗,身高增长速度增加,和GH不敏感综合症的治疗相似。另外,有研究表明,原发性身材矮小者,也存在GH受体及受体后异常,如果对此要进行治疗,用IGF-Ⅰ治疗可能比用GH好〔10〕。因为和GH相比,IGF-Ⅰ治疗不增加发生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的风险。


  2.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1型糖尿病患者:GH抵抗,IGF-Ⅰ降低,且常有一定的胰岛素抵抗。因此IGF-Ⅰ被提出和胰岛素联合应用,以治疗控制较差的青少年1型糖尿病。小剂量IGF-Ⅰ皮下注射能减少胰岛素的日需要量和血糖的波动,降低血胰岛素、C肽和GH水平〔11〕。对1型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严重的胰岛素耐药,大剂量的IGF-Ⅰ可控制代谢紊乱,恢复胰岛素的敏感性。Anton-Lewis曾先后报道3例此类病人的治疗情况〔12〕。其中1例为16岁的女性,每小时1000U的胰岛素用量都不能控制血糖,纠正酮症。用rhIGF-Ⅰ治疗前,血糖41.8mmol/L,pH 7.29,血胰岛素1550mU/L,血酮体强阳性。用rhIGF-Ⅰ100μg/kg静脉注射(iv),45分钟后再用rhIGF-Ⅰ100μg/kg iv,再45分钟后用rhIGF-Ⅰ500μg/kg iv。20分钟后,血糖8.8 mmol/L, pH 7.4,血酮体阴性。之后每周一次rhIGF-Ⅰ 500μg/kg iv,胰岛素的敏感性也渐恢复。该作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rhIGF-Ⅰ要达到1μmol/L的血浆水平才有疗效。


  在一项为期5天的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中,IGF-Ⅰ 120μg/kg bid降低空腹血糖水平达30%,而C肽和胰岛素降低程度超过50%,同时显著降低空腹血清甘油三酯水平〔13〕。在停用IGF-Ⅰ 48~72小时内,血糖和胰岛素水平恢复到治疗前水平。在另一项研究中,IGF-Ⅰ降低空腹和24小时平均血糖水平、24小时平均胰岛素水平和空腹血清甘油三酯水平〔14〕。在完成此项为期6周研究的8名患者中,有7人胰岛素敏感性增加了3倍。


  IGF-Ⅰ也被用来治疗严重胰岛素抵抗。在A型胰岛素抵抗病人〔15〕静脉给予IGF-Ⅰ降低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在对6名胰岛素受体基因表现型异常的严重胰岛素抵抗病人,IGF-Ⅰ100μg/kg bid 4周,降低空腹和24小时平均胰岛素水平60%~80%,改善糖耐量,降低空腹甘油三酯〔16〕。


  IGF-Ⅰ是如何改善胰岛素抵抗的,目前仍不清楚。但胰岛素受体基因变异及受体后缺陷者对IGF-Ⅰ治疗有反应,支持IGF-Ⅰ通过和胰岛素相似的但却迥然不同的机制。对IGF-Ⅰ治疗期间胰岛素敏感性增加,曾提出几种解释:(1)IGF-Ⅰ可反馈性地抑制GH分泌,减少它对胰岛素作用的拮抗。(2)IGF-Ⅰ可能阻止胰高糖素分泌,减少胰高糖素对胰岛素的影响。但一项在1型糖尿病者中进行的研究〔17〕:用奥曲肽抑制内源性GH,再给予外源性GH,这种情况下IGF-Ⅰ仍可减少胰岛素的需要量。它表明IGF-Ⅰ可能具有直接的作用。IGF-Ⅰ可能是2型糖尿病病人胰岛素抵抗期间一种有效的附加治疗手段。


  3.其它:IGFs系统在神经组织的生长、分化、修复、再生中有重要作用。能维护神经细胞的生存;促进神经纤维的修复、再生。在动物实验中发现,糖尿病并发神经病变时,神经组织IGF-Ⅰ mRNA含量降低,且这种变化早于神经病理及其它神经生化改变,给予IGF-Ⅰ可改善糖尿病神经病变〔18〕。另外,IGF-Ⅰ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的发病和治疗中可能有一定的作用,它能延缓该病的进展〔19〕。


  用IGF-Ⅰ治疗骨质疏松、肾脏病变、某些免疫异常,抑制创伤、大手术等状态下的分解代谢也正在探索中。


  四、IGF-Ⅰ的副作用


  1.短期使用IGF-Ⅰ的副作用:单次较大剂量静脉应用IGF-Ⅰ能引起剧烈的心血管反应,包括低血压和心脏停搏。同时给予磷酸盐能预防它们的发生,因此估计这些副作用可能和IGF-Ⅰ引起的急性低磷血症有关。考虑到这些反应的严重性,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限制了静脉使用IGF-Ⅰ的剂量和速率,但仍允许120μg/kg bid皮下注射〔20〕。


  2.多次皮下注射IGF-Ⅰ的副作用:超过10天的较大剂量IGF-Ⅰ皮下给药能引起颞下颌关节不适,颜面和手水肿,体重增加和呼吸困难。它还引起窦性心动过缓(这被认为和植物神经活性增加有关)、颅内压增加,男子乳房发育,肢端肥大等。这些反应在停药后都消失。IGF-Ⅰ是一种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用IGF-Ⅰ治疗的病人可能引起微血管生长。IGF-Ⅰ治疗期间可能发生低血糖也要引起重视。仔细检测血糖及谨慎使用IGF-Ⅰ可避免低血糖的发生。是否长期使用IGF-Ⅰ会引起肢端肥大症或组织增生,如动脉壁或子宫内膜甚至肿瘤细胞增生,仍有待进一步澄清。目前倾向于认为IGF-Ⅰ治疗引起的副作用和治疗剂量有关。在糖尿病病人中进行的两项分别为期4周〔11〕、24周〔21〕的研究中,每天40~80μg/kg的剂量,并未出现以上各种不良反应,也未加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五、展望


  随着对IGF系统认识的深入,对许多相关疾病的认识将为更进一步;同时,IGF-Ⅰ也可能成为某些疾病的一种有吸引力的新的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Rajaram S, Baylink DJ, Mohan S.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binding proteins in serum and other biological fluids: regulation and functions. Endocr Rev, 1997,18:801-831.


  [2]Woods KA, Camacho-Hubner C, Savage MO, et al. Intrauterine growth retardation and postnatal growth failure associated with deletion of the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I gene. N Engl J Med, 1996,335:1363-1367.


  [3]Hirschberg R, Adler S.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system and the kidney: physiology, pathophysiology and therapeutic implication. Am J Kinde y Dis, 1998,31:901-919.


  [4]Estivariz CF, Zieyler TR. Nutrition and the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system. Endocrine, 1997,7:65-71.


  [5]Dunger DB, Cheetham TD. Growth hormone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I axis in 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Horm Res, 1996,46:2-6.


  [6]Kurland ES, Rosen CJ, Cosman F, et al.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Ⅰ in men with idiopathic osteoporosis.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1997,82:2799-2805.


  [7]Jehle PM, Jehle DR, Mohan S, et al. Serum levels of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system components and relationship to bone metabolism in type Ⅰ and type Ⅱ diabe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