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会对微生物检验结果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并总结出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来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方法:从我中心2014年6月~2015年6月出具的微生物检查报告中随机抽取1000份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经统计分析,患者自身的疾病种类、检验人员的专业素质、检验仪器和试剂的操作方法以及检验标本保存的方法和时间等都是影响微生物检验结果的重要因素,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2.97%、33.52%、20.33%和13.19%。结论:不断提高检验人员的专业的素质,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检验,正确保存检验标本等是提高微生物检验结果准确率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结果:影响因素;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0-0227-02
为了提高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我中心对2014年6月~2015年6月的微生物检验报告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总结出了影响微生物检验结果的主要因素,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几点质量控制措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中心2014年6月~2015年6月出具的微生物检查报告中随机抽取1000份作为研究对象。从检验报告的类型来看,其中有300份为血常规检验报告,300份为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等生化检验报告,200份为脑脊液潘氏试验检验报告和蛋白定量检验报告,细菌培养报告和钠、血钾、二氧化碳结合例报告各100份。从检验的时间分布来看。2013年6月~2014年5月有500份,剩余1000份为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间的检验报告。从检验结果的误差来看,2013年6月~2014年5月共有90份,2014年6月~2015年6月共有92份,共计182份,所占比例约为18.20%。
1.2 研究方法
对1000份微生物检验报告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2014年6月~2015年6月的检验结果和2013年6月~2014年5月进行比较分析。
1.3 观察指标
观察微生物检验报告的准确性分布,并对影响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各项影响因素进行记录和统计。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PASS17.0软件对本组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进行χ2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微生物检验报告的准确率和误差率
在微生物的各项检验报告中,最低的是细菌培养,仅为77%。其他各项检验的准确率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微生物检验报告的准确率和误差率具体情况(n/%)
3.讨论
在传染性疾病的临床诊断中,最可靠、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微生物检验,其诊断结果能够为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和流行病学的分析提供依据[1]。但是微生物的检验结果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病原微生物的类型繁多、体积太小以及检验流程繁杂等客观因素,还有检验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和检验操作不够规范等主观因素都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2]。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患者自身的疾病种类、检验人员的专业素质、检验仪器和试剂的操作方法以及检验标本保存的方法和时间等主客观因素都会对微生物的检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此我们可以采取如下质量控制措施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率。
3.1 不断提高检验人员的专业素质
在本组研究中,检验人员的素质偏低对检验结果影响的比例为33.52%,比重最大,是影响准确性的主要因素。经分析可知,检验人员缺乏责任心,没有按照规范的检验操作完成检验是最主要的问题,这就要求检验人员在提高理论水平的同时还要定期进行技能培训,尽量控制检验误差的出现[3]。
3.2 严格按照检验仪器和试剂和说明书进行操作
技术人员要按规定穿着隔离服,牢固建立无菌检测观念,严格规范检验过程的操作步骤,采用紫外线对无菌实验室舫消毒,确保检验环境的安全性[4]。
3.3 进一步规范检验标本的送检程序
如果没有按照规范来采集标本,很有可能造成标本污染,会使检验结果出现很大的误差。所以要想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就需要正确采集、运送和处理标本。这就对标本采集的工作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清楚掌握不同标本培养方法之间的差异,还需要了解不同标本正确的采集方法和保存方法。
综上所述,不断提高检验人员的专业的素质,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检验,正确保存检验标本等是提高微生物检验结果准确率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
[1]刘金凤.分析药品微生物限度检验误差影响因素[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4,17(02):188-189.
[2]景晓敏.探讨常规微生物学检验方法中影响念珠菌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03(15):23-24.
[3]董德平.微生物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质量控制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4,10(26):166-167+170.
[4]陈贇,方松林.生化检验中标本溶血对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及控制策略[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12(21):4375-4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