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对超低密度聚乙烯应用于减少痰热清所致输液反应的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消化科与急诊科收治的40例使用静脉留置针静脉输入痰热清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抽签法随机分为实验组(n=20)和对照组(n=20),实验组患者使用一次性超低密度超低密度聚乙烯输液器来输入痰热清,对照组患者则使用普通的一次性输液器来进行痰热清的输入。观察两组患者的输液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中,未出现有输液反应的患者;对照组中,出现输液反应的患者3例。对照组的输液反应发生率15%明显高于实验组,组间比较差异明显(χ2=3.2432;P=0.0717);同时对于患者的治疗满意度的调查中,实验组的治疗总满意程度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485;P<0.05)。结论:使用超低密度聚乙烯输液器来应用在输入痰热清中,能够有效预防患者的输液反应,使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的疗效更好,快速缓解患者的病痛折磨,患者对于治疗的满意度升高,加快患者的病情康复,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
【关键词】超低密度聚乙烯;痰热清;输液反应
【中图分类号】R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0-0226-02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超低密度聚乙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大,许多行业中都使用了超低密度聚乙烯技术[1],在医药用品方面,超低密度聚乙烯输液器也逐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2]。传统的输液器多是采用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增塑的聚氯乙烯来制作的,在输液的过程中,聚氯乙烯会释放到药液或血液中对人体的健康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会使药效降低,影响治疗的效果和病人的康复时间,因此有的患者在输液后会发生输液反应。本次探究中选取了40例需要进行痰清热输液的患者来作为观察对象,来对超低密度聚乙烯输液器对于减少痰热清所致输液反应的效果进行观察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消化科与急诊科分别收治的各20例使用外周静脉输入痰热清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排除标准[3]:①具有严重的心、肝、肾疾病的患者;②对聚乙烯有过敏反应的患者;③还需要行其他内科手术的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属知悉本次研究的目的,同意参与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静脉留置针静脉输入痰热清(国药准字Z20030054;上海凯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①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使用普通的一次性输液器来进行痰热清的输入。②实验组:实验组患者使用一次性超低密度超低密度聚乙烯输液器来输入痰热清。选择的过滤器为扁圆形,直径约3cm,厚度0.7cm,针头内径约0.6~0.7mm,针柄为单翼,长度约2.2~2.3cm,薄壁管壁。
若患者出现了输液反应,对患者行静脉输入100ml的生理盐水+5mg的地塞米松[4],缓解患者的输液反应。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在输液过程中的输液反应进行观察对比,比较两组患者的输液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的输液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输液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对比,实验组中,出现输液反应的患者为0例;对照组中,有3例发生了输液反应,对照组的输液反应发生率15%明显高于实验组,组间比较差异明显(χ?=3.2432;P=0.0717),详细情况见下表。
表 两组患者间的输液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3.讨论
输液反应时临床采用输液疗法时出现的各种非治疗效应,多数患者的输液反应表现为恶心呕吐、血压升高、高热、寒颤等,发生了输液反应不仅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带来一定的影响,有时还会导致患者的心情变差,情绪消极,非常不利于患者病情的康复[5]。本次探究主要针对输液器的不同会对患者产生输液反应的情况进行观察分析,主要选择的探究对象是超低密度聚乙烯输液器应用于减少痰热清所带来的输液反应。通过实验探究发现,使用超低密度聚乙烯输液器的患者均未有输液反应的情况出现,可见,超低密度聚乙烯输液器对于输液反应有非常好的抑制效果。
综上所述,使用超低密度聚乙烯输液器来应用在输入痰热清中,能够有效预防患者的输液反应,使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的疗效更好,快速缓解患者的病痛折磨,患者对于治疗的满意度升高,加快患者的病情康复,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
[1]高声传,侯晓娜,肖江宁等.2011年我院典型输液反应原因分析[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2,15(11):752-754
[2]孙昆,王惠连.国内输液反应发生因素及预防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2,26(8):675-677
[3]刘兴玲,陈巧娟,曾文等.中药注射剂输液反应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3):196-198
[4]张雪莹,单海燕.输液反应的发生因素与预防[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z1):472-473
[5]许桂琴,李述青.输液反应的分析及预防[J].中国医药指南,2013,14(28):41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