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巴战略伙伴关系的结构不平衡
国家利益相近或相似是国家间进行合作的前提。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关系早已不仅仅包括传统的政治和安全领域,经济利益在国家关系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大,民间交往和文化交流成为国家问关系的重要补充。根据“利益是衡量和指导政治行动的永恒标准”的传统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来考察中巴关系的现实,我们发现两国经贸关系和人员往来水平远低于政治和安全领域的合作,“全天候全方位”的战略伙伴关系实际上存在着严重的结构不平衡。
1.中巴双边贸易中,巴方贸易逆差逐年扩大,中巴经济关系的基础仍然薄弱
2005年,中巴双边贸易额仅42亿美元,占我国当年国际贸易总额1.4万亿美元的0.3;不仅双边经贸总额微小,双边经贸关系中的不平衡现象也十分严重,中巴贸易额的增长实际上是我国对巴方出口增长的结果。自2001年以来,巴方贸易逆差一直以超过30个百分点的速度加剧。我国商品大量涌进巴基斯坦除了引起巴方制造商的反弹外,部分商品还受到了巴基斯坦政府的反倾销调查;就连一直被认为是加强两国经贸联系重大举措的中巴FTA,在巴基斯坦国内并未受到普遍欢迎,许多制造商持反对态度,在中巴FTA谈判期间,巴基斯坦国内不同的商贸团体曾就与我国签署FTA向巴政府质询,建议政府推迟实施中巴FTA的时间,因为“过早地对中国开放市场对本国的工业极其不利”。
2.我国对巴投资不足,远不能反应双方战略伙伴关系的高度
我国对巴基斯坦的投资多集中于资源开发、工程承包、通讯等领域,与当地经济的融合度较低,对当地经济带动效果不明显,在巴基斯坦消费群体中形成的中国品牌面临着许多困难。
3.双边民间层面交流不足
国与国的民间交往和文化交流是国家间关系的重要补充。两国人民在情感上的相互喜好或憎恶会对双边政治和经济关系产生影响,加深两国民间往来是加深国家和民族间的沟通和交融、建立牢固的政治和经济联系的情感基础。良好的民间互动不仅可以丰富和深化政治安全和经济领域的双边合作,而且也可以产生附加的政治利益。泰国政府由上世纪70年代中期前的积极反华到今天的积极亲华,就是不断加深的民间交往和文化交流起作用的结果。
目前中国与巴基斯坦各领域的合作关系多为政府主导,巴基斯坦人民对我国的友好感情主要源于4O多年来我国对巴政府的坚定支持,而不是像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民众与我国民众的密切交往中所形成的自然亲近感。2005年,巴基斯坦公民在外国来华游客所占比例同比不升反降,在亚洲公民赴华人数中列第23位。而同为交通不便的哈萨克斯坦总人口仅为巴基斯坦的十分之一,同年来华游客为18万多人,高出巴1.25倍。2004年我国赴巴公民仅1.57万人,与国内每年2000万人出境旅客相比实在微不足道,在我国公民赴境外旅游国排行中,巴仅列第11位,这一数字实难作为“全天候全方位”关系的依据。
缺乏深层次经贸互惠合作和民间往来这两种作为增进财富手段支持的国家关系,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很容易缺乏实质支撑而坍塌。上世纪70年代末和8O年代初,我国曾经为之付出巨大援助和牺牲的越南、阿尔巴尼亚先后与我国反目为仇,让国人痛定思痛就是明证。即使将来印巴关系持续缓和,巴的安全形势改善,甚至出现和平解决克什米尔争端,我国对巴基斯坦的战略意义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下降。而巴基斯坦对我国的战略意义并非局限在南亚一偶。即使未来中印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日渐深入,我国不再顾虑西部边疆的领土与安全,即使印度明确表示不参加美国策划的扼华包围圈,巴基斯坦对我国仍然具有不可多得的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