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印边界问题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4
就中国而言,该水电站位置与中国发达经济区域相隔很远,其间又是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的崇山峻岭。现在,还有不少距中国发达经济区域相对较近,也有着丰富水能资源的大江大河排着队等待开发,何况该水电站位置又临近中印边界东段领土争议区而面临不稳定因素。若中印不携手进行超国界的缜密宏伟规划,恐怕雅鲁藏布江的水将长期白白地流,流的都是煤和油。
二、争取多赢克服双方领土争议瓶颈
中印双方边界东段领土的争议(领土争议面积九万平方公里),客观上已严重制约该地区应发挥的巨大潜能。值得欣慰是,中印两国政府已达成使该地区变“政治热点”为“经济热点”、变“经济锈带”为“发展磁场”的共识。
中印双方边界问题谈判,不应囿于部分冷战时期形成的谈判思路,而应本着“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相互调整”的原则,不然,易进入谈判的“死胡同”。中印边界东段领土争议区的特定环境,表明双方合作的意义要比对抗积极有益得多。本着主权最终为经济服务的宗旨,在中印两国边界东段,共同塑造一个包容边界东段领土争议区的“中印(印中)自由经济区”这一安定投资环境,以充分利用独到的地缘、资源优势,正如前已述及是十分吸引人的。
“中印(印中)自由经济区”的可行性,既使得到诸如资金、资源、交通、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广大腹地等要素支持,还要取决于中印两国对边界争议区若被自己独占所获取的净利益(譬如森林自然保护区与伐木业两者利益择其一, “中印(印中)自由经济区”这一双方合作模式,将为两国十分艰难地寻找“愿通过平等协商、寻求公正合理以及双方能接受的解决方案”的平衡点带来了希望。
紧随着中印人口问题而来的粮食问题,因人均耕地减少,除继续设法提高单产外,提高土地的复种指数也成为重要途径,印度的热量条件比中国好,所以提高这方面的潜力也比中国大。但由于印度国土大部分处在热带季风气候,年季节降水分配悬殊,造成大批良田在干季虽得到热量保证,却因“无水灌溉”而撂荒;印度年降水量在各地的多寡,特别是年降水变率大易形成旱涝。所以,印度兴建“防洪、灌溉、发电和航运”兼顾的水利枢纽尤为重要、有效。
中国有一个“南水北调”的宏伟规划,印度也有一个“东水西调”的调控计划。在降水量最多的印度东北部,有一条入海年径流量相当于长江五分之四的布拉马普特拉河。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平原的旱涝问题,可在布拉马普特拉河的河谷最窄处(紧靠中印边界东段领土争议区)筑一大坝,库容量可达上千亿立方米,这为干季“东水西调”提供了水源保障。
综上所述表明,在双方倡导世界格局多极化、处在不同海洋,气候带和地理单元的两个富有潜力、文明悠久、人口众多、背靠着背的中印大国,完全能够在经济、科技、文化和教育等领域全面地日益互补互利。中印两国应着眼于冷战结束后双边关系的大局和未来,尽快妥善地解决两国边界问题。中印边界特别是东段领土争议问题的解决,以及“中印(印中)自由经济区”的建立,不仅能有力促进两国的和平、稳定和发展,而且,还起着“南南合作”潜力最大的两国全面发展经济关系的强催化剂作用。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中印合作,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南南合作”的典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