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持续低迷及其前景(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4
不足。这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的技术模式恰好相反,美国是将基础科学、高新科技的研究与开发放在首位,在科研开发方面投入的经费比例远远超过日本,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高新产业创造“新经济奇迹”奠定了重要基础。二是日本金融手段不利于高新产业的发展。战后日本一直实行间接金融为主的融资政策,直接金融不够发达,缺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必要的风险投资机制,新兴产业、高科技企业和创业中的中小企业很难及时筹到开展事业所需的资金。尽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日本也意识到了金融改革的重要性并进行了称之为“金融大爆炸”的金融改革,并开始由间接金融为主向直接金融为主的方向过渡,但由于“泡沫经济”后遗症在日本影响深重,个人投资家对金融市场的恐惧很难在短期解决,加上保护投资者机制尚不健全,所以日本金融市场的转变还需要一定时间。三是日本保守的流通体制和行业的高度垄断经营,使其流通体制盘根错节,中间商层次过多,不仅增加了产品的销集成本,也加大了新产品的推广难度。特别是少数垄断性企业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以及执政党对其提供的利益保护,人为地提高行业进入成本,抑制正当竞争,严重阻碍了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和运用。这是日本新兴行业发展迟缓的制度性根源。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日本经济的长期萧条及美国新经济的大发展中,可以看出,日本的技术模式对经济起飞中的国家是行之有效的,而在后工业化的期,这一模式已难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
(四)传统经济体制束缚经济的持续发展
战后日本实行的是政府主导型的经济体制,这一经济体制曾作为“赶超型”经济的成功典范,在战后日本经济起飞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九十年代以后,冷战终结,中国及东欧一些国家也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日本没有及时按照这一经济环境的变化调整自身的经济体制和结构,仍然实行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这样在经济全球化步伐逐步加速的背景下,传统经济体制逐步开始演变为经济发展的羁绊。这是日本经济深陷入困境、长期不能自拔的深层原因。这一体制的突出特点是政府对经济干预的权限过大,具体表现是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对低效部门进行政策性保护,严重违背市场经济中自由竞争的原则,导致企业缺乏开拓和创新精神,竞争能力不断下降。在这一体制下,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实行特有的终身雇佣,年功序列和企业间互相持股等制度,这一制度尽管有助于促进企业集团化和密切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但终身雇佣制最大的弊端是阻碍人才流动,制约人才能力的充分发挥;年功序列制的最大弊端是全体员工在没有突出贡献的状况下同样按工龄加薪,其结果是企业丧失开拓创新精神;企业间相互持股虽然有效地阻止了外资收购日本企业,但却人为地抬高了股份,使日本的市场经济扭曲成大财阀垄断的畸形市场经济,大股东不注重投资回报,而只是一味地追求相互之间发展业务关系,为日本经济的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在金融领域,由于资金融通受制于政府,政府不仅通过各种手段引导资金进入银行等金融系统,然后再按政府的意志支持特定产业。结果作为经济运行血液的金融机构完全处在政府或利益集团的掌控之下,形成日本银行所特有的“保护船制度”,易造成银行超贷、企业超借状况,最终导致银行坏帐日益严重。
三
短期看,美国经济转暖和世界IT市场的动向将从外部对日本经济带来有利刺激,但由于日本经济的结构改革存在种种障碍,而排除这些障碍并非易事,所以,今后2至3年,日本经济前景不容乐观。
(一)“新经济”重新进入上升周期尚需时日
从日本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看,美国经济恢复和世界IT市场能否走强是日本经济能否尽早恢复的重要因素。目前日本政府已将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等高新产业作为今后5年拉动经济的主导产业,日本国内在这方面也存在一定潜力,但以新兴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毕竟已经进入结构性调整阶段。历史上任何技术革命、新兴产业的发展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协调。IT技术也一样,尽管它的发展和普及的速度要超过以往任何一次技术革命,但也必然要经历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目前,“新经济”对传统产业包括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才刚刚开始。这个融合的过程还需相当长的时间。另从目前世界IT市场供求状况看,仍然处于阶段性饱和态势。有统计表明,去年世界个人电脑市场销售出现首次下降;移动电话也没有因为因特网的发展而兴起大面积更新换代的热潮。由于电脑和移动电话行业停滞不前,半导体芯片的需求也在下降。据美国某权威机构预测,信息产业至少要到今年第三季度才能停止衰退,2003年会加快复苏势头,但若要恢复到两位数的增长可能要到2004年以后。由此可见,外部力量对日本经济的刺激作用将是短期和有限的。
(二)消除通货紧缩,启动内需面临重重困难
历史经验证明,通货紧缩往往要经过一个逐步消化的过程。为稳定物价,刺激经济发展,日本政府从2001年以来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在财政政策方面增加预算,用于产业结构调整;降低遗产税、赠与税的税率,废除股票交易中的双重课税制度,旨在促进个人投资。二是在金融政策方面,继续下调中央银行利率,诱导利率接近零,增加货币供应量,达到以“通胀”治“通缩”的金融政策;允许上市公司收购自身股票,以支持股份,稳定金融市场等。三是加速处理不良债权。2001年以来,日本内阁均把处理不良债权问题作为解决日本经济问题的中心环节加以推进,小泉内阁还确定了解决不良债权问题的具体时间表。尽管如此,从目前日本经济所面临的现实情况看,以上对策都具有一定局限性:由于国家长期债务重负已使政府继续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余地很小,并且难以直接形成新的社会需求;由于金融市场的利率已接近零,再无下调空间,加上“惜贷”问题依然存在,将使金融政策的传导机制失灵,因此放松银根难以取得明显效果。同时,东京股市长期徘徊于11000-12000点的低位,目前还看不出向上迹象,在此情况下,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其刺激需求、抑制通货紧缩的效果无疑是有限的。处理不良债权问题毕竟是一剂苦口良药,它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破产企业增加,失业人口增加,收入减少,其结果还将进一步加剧“通货紧缩”,促使新的不良债权的产生,使日本经济难以摆脱上述恶性循环。尤其应该指出的是不良债权的产生与日本传统经济体制密切相关,这将大大增加不良债权处理的难度。
(三)“结构性改革”任重道远
日本经济的深层“病根”在于日本自身的经济体制,没有彻底的结构改革,日本经济就难以从根本上获得新生。但结构改革是一项全新的立体化工程,改革方案的全面启动和付诸实施将面临相当大的阻力和困难。首先,日本现有经济体制是颇具“钢性”的政治经济混合体,政经两界均存在着维护传统体制的保守势力,他们不但是该体制的既得利益者,而且也存在着牢不可破的紧密关系。改革现有经济体制等于向既得利益阶层开刀,这一“解体性手术”既是改革的本质所在,也是改革的重大难题。桥本执政期间曾以“六大改革”著称,但尚未全部实施便被推翻而流产;小渊也曾提出“景气优先”执政路线,也基本上是无果而终。目前正在进行的小泉号称为“无圣域的改革”,其主张主要是要清除银行系统坏账,缩减政府赤字,解除经济管制,并没有在改革的本质问题上拿出高见。为此一些日本经济学家认为目前日本进行的改革并没有真正触及日本社会中的深层问题。其次就是要解决这些非本质问题,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取得进展。财政风险因不断还本付息的
(四)传统经济体制束缚经济的持续发展
战后日本实行的是政府主导型的经济体制,这一经济体制曾作为“赶超型”经济的成功典范,在战后日本经济起飞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九十年代以后,冷战终结,中国及东欧一些国家也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日本没有及时按照这一经济环境的变化调整自身的经济体制和结构,仍然实行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这样在经济全球化步伐逐步加速的背景下,传统经济体制逐步开始演变为经济发展的羁绊。这是日本经济深陷入困境、长期不能自拔的深层原因。这一体制的突出特点是政府对经济干预的权限过大,具体表现是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对低效部门进行政策性保护,严重违背市场经济中自由竞争的原则,导致企业缺乏开拓和创新精神,竞争能力不断下降。在这一体制下,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实行特有的终身雇佣,年功序列和企业间互相持股等制度,这一制度尽管有助于促进企业集团化和密切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但终身雇佣制最大的弊端是阻碍人才流动,制约人才能力的充分发挥;年功序列制的最大弊端是全体员工在没有突出贡献的状况下同样按工龄加薪,其结果是企业丧失开拓创新精神;企业间相互持股虽然有效地阻止了外资收购日本企业,但却人为地抬高了股份,使日本的市场经济扭曲成大财阀垄断的畸形市场经济,大股东不注重投资回报,而只是一味地追求相互之间发展业务关系,为日本经济的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在金融领域,由于资金融通受制于政府,政府不仅通过各种手段引导资金进入银行等金融系统,然后再按政府的意志支持特定产业。结果作为经济运行血液的金融机构完全处在政府或利益集团的掌控之下,形成日本银行所特有的“保护船制度”,易造成银行超贷、企业超借状况,最终导致银行坏帐日益严重。
三
短期看,美国经济转暖和世界IT市场的动向将从外部对日本经济带来有利刺激,但由于日本经济的结构改革存在种种障碍,而排除这些障碍并非易事,所以,今后2至3年,日本经济前景不容乐观。
(一)“新经济”重新进入上升周期尚需时日
从日本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看,美国经济恢复和世界IT市场能否走强是日本经济能否尽早恢复的重要因素。目前日本政府已将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等高新产业作为今后5年拉动经济的主导产业,日本国内在这方面也存在一定潜力,但以新兴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毕竟已经进入结构性调整阶段。历史上任何技术革命、新兴产业的发展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协调。IT技术也一样,尽管它的发展和普及的速度要超过以往任何一次技术革命,但也必然要经历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目前,“新经济”对传统产业包括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才刚刚开始。这个融合的过程还需相当长的时间。另从目前世界IT市场供求状况看,仍然处于阶段性饱和态势。有统计表明,去年世界个人电脑市场销售出现首次下降;移动电话也没有因为因特网的发展而兴起大面积更新换代的热潮。由于电脑和移动电话行业停滞不前,半导体芯片的需求也在下降。据美国某权威机构预测,信息产业至少要到今年第三季度才能停止衰退,2003年会加快复苏势头,但若要恢复到两位数的增长可能要到2004年以后。由此可见,外部力量对日本经济的刺激作用将是短期和有限的。
(二)消除通货紧缩,启动内需面临重重困难
历史经验证明,通货紧缩往往要经过一个逐步消化的过程。为稳定物价,刺激经济发展,日本政府从2001年以来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在财政政策方面增加预算,用于产业结构调整;降低遗产税、赠与税的税率,废除股票交易中的双重课税制度,旨在促进个人投资。二是在金融政策方面,继续下调中央银行利率,诱导利率接近零,增加货币供应量,达到以“通胀”治“通缩”的金融政策;允许上市公司收购自身股票,以支持股份,稳定金融市场等。三是加速处理不良债权。2001年以来,日本内阁均把处理不良债权问题作为解决日本经济问题的中心环节加以推进,小泉内阁还确定了解决不良债权问题的具体时间表。尽管如此,从目前日本经济所面临的现实情况看,以上对策都具有一定局限性:由于国家长期债务重负已使政府继续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余地很小,并且难以直接形成新的社会需求;由于金融市场的利率已接近零,再无下调空间,加上“惜贷”问题依然存在,将使金融政策的传导机制失灵,因此放松银根难以取得明显效果。同时,东京股市长期徘徊于11000-12000点的低位,目前还看不出向上迹象,在此情况下,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其刺激需求、抑制通货紧缩的效果无疑是有限的。处理不良债权问题毕竟是一剂苦口良药,它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破产企业增加,失业人口增加,收入减少,其结果还将进一步加剧“通货紧缩”,促使新的不良债权的产生,使日本经济难以摆脱上述恶性循环。尤其应该指出的是不良债权的产生与日本传统经济体制密切相关,这将大大增加不良债权处理的难度。
(三)“结构性改革”任重道远
日本经济的深层“病根”在于日本自身的经济体制,没有彻底的结构改革,日本经济就难以从根本上获得新生。但结构改革是一项全新的立体化工程,改革方案的全面启动和付诸实施将面临相当大的阻力和困难。首先,日本现有经济体制是颇具“钢性”的政治经济混合体,政经两界均存在着维护传统体制的保守势力,他们不但是该体制的既得利益者,而且也存在着牢不可破的紧密关系。改革现有经济体制等于向既得利益阶层开刀,这一“解体性手术”既是改革的本质所在,也是改革的重大难题。桥本执政期间曾以“六大改革”著称,但尚未全部实施便被推翻而流产;小渊也曾提出“景气优先”执政路线,也基本上是无果而终。目前正在进行的小泉号称为“无圣域的改革”,其主张主要是要清除银行系统坏账,缩减政府赤字,解除经济管制,并没有在改革的本质问题上拿出高见。为此一些日本经济学家认为目前日本进行的改革并没有真正触及日本社会中的深层问题。其次就是要解决这些非本质问题,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取得进展。财政风险因不断还本付息的
上一篇:中韩企业合作发展态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