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随着国内粮食生产、消费和贸易状况的变化,韩国的粮食补贴政策由购销倒挂转向直接补贴。总体看,韩国以实行对国际贸易扭曲程度较高的黄箱政策实现了大米消费完全自给。本文在对韩国粮食补贴政策的演变及政策效果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粮食安全、利用WTO规则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补贴等政策建议。
在建国后的20多年时间里,韩国出现了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粮食持续短缺等问题。为改变落后的农业国状况.韩国从1960年开始实行工业化。在随后的30多年时间里,韩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均GDP从1962年的87美元增加到1996年的10548美元,2006年进一步增加到18340.76美元。1996年韩国加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从1960年至今,在经济总体持续增长的同时.农业增加值在韩国GDP中所占的份额持续下降:从1960年的36%下降到2008年的3.2%。
一、粮食补贴相关政策的产生及其演变
1.粮食补贴相关政策的产生
(1)大米补贴政策。大米是韩国民众消费主要的粮食品种,大米补贴政策是韩国粮食补贴政策的核心。建国之初,由于经济落后使得韩国政府对农业没有任何补贴。到20世纪60年代末,在经历了近10年的工业化发展,韩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政府财政不断积累;为解决持续困扰韩国发展的粮食短缺问题,从1968年开始韩国对大米实行购销倒挂制度.即政府高价从农民手中收购大米,廉价供应给城市居民,差价由政府补贴。补贴差价的费用来自《粮食管理法案》(1970)基础上建立的粮食管理基金。购销倒挂补贴政策的实施揭开了韩国粮食补贴政策的序幕。
(2)生产资料投入补贴。随着韩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农村居民向城市转移。1967--1971年期间,韩国平均每年有60万农业劳动力离开农业;在这段时间里,韩国农户数量减少了2.6万户,农业出现了劳动力短缺。为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从1972年开始韩国政府鼓励农户购买农业机械,对购买农业机械的农户给予低息贷款等补贴。这一政策的实施不仅及时解决了农业劳动力减少的问题,同时由于农业机械的普及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1972年韩国农户拥有耕耘机2.5万台.打谷机7.5万台。1978年,韩国农户拥有耕耘机12.5万台.比1972年增加400%;打谷机13.2万台,比1972年增加76%(OECD,1999)。
另外,为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增加粮食产量,从2O世纪7O年代起韩国政府对购买化肥、杀虫剂的农户给予补贴。具体补贴方式是:政府委托农业协同中央会(简称农协,NACF)从生产厂家购买化肥和农药,然后低价销售给农民,差价由政府财政支出。这项补贴政策的出台使得韩国的化肥和杀虫剂的消费量快速递增:1970年韩国消费氮肥35.6万t、钾肥8.3万t、磷肥l2.4万t;1990年消费氮肥56.2万t(比1970年增长58%)、消费钾肥28.6万t(比1970年增长242%)、消费磷肥25.6万t(比1970年增长106%)(OECD,1999)。化肥、杀虫剂等补贴政策的实施.一方面促使韩国粮食作物单产水平显著提高,另一方面使韩国在20世纪9O年代成为世界上单位耕地面积化肥和杀虫剂施用量最多的国家之一。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作为20世纪70年代粮食增产计划的一部分,1971--1981年韩国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的工程包括:重新规划韩国最大的4条河流周边的耕地(该面积占韩国耕地总面积的54%)、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造旧的灌溉系统、开垦耕地等内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开展促使韩国到1976年新增耕地3.1万hm2,增产大米6.3万t;截至1981年。韩国重新规划耕地12.2万hm2,超过l0.2万hm2的耕地配备了灌溉设施(OECD,1999)。与此同时,针对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侵占耕地的现象,1972年韩国颁布了《耕地使用与保护法》,对非农用地实行严格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