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业经济结构转型——日本的经验(4)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4

日本农协的建立,不仅是农业组织结构本身的变化,而且对整个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具有很重要的影响。首先,从农协的组织层面上看,农协具有参与面和受益面广泛的特点。每个市町村都设有农协,每个都府县都组成联合会,各个联合会共同组成全国联合会。几乎每个村庄的所有农户都进入了农协,除了农户户主为农协的成员外,连妇女和子女也分别加入了农协妇女部、青年部组织。这样的农协组织既保留了农户家庭经营决策的自主性,又切实把千千万万的农户组织起来,共同抵御市场风险,使小规模农户经营与大市场达到有效对接。其次,从农协的运作层面上看,农协的业务范围非常宽,对农户的生产、销售、购买、信贷、保险以及农业的机械化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和服务。在生产指导方面,平均每个农协有6.2个农业经营指导员对农协成员的品种选择、栽培技术以及生产者组织的扶植等方面进行系统性指导以提高土地的产出率。此外,农业经营指导员还负责制定本地区农业的长期规划。在销售方面,农协承担着农协成员所生产产品的销售任务。1993年,农协销售的农产品价值总额相当于同年国内农业生产总值的57%,统购米和自主流通米的95%、蔬菜的53%、瓜果的52%、鲜牛奶的6o%、牛肉的47%。在购买方面,农协通过生产资料的购买活动来降低农协成员的农业经营成本。农协占有国内市场肥料92%、农药70%、农机53%、石油57%的市场分额。在信贷方面,农协一直是农协成员获取农业经营和发展资金的最主要渠道。农户向农协的贷款占到44%,高于向银行贷款39%的水平。当然,农协贷款资金主要是农户向农协的存款。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农协是日本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最主要的推动者,农协为农协成员购买个人无力购买的农业机械和设施,如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大型现代化粮食和统一选果场等供农户使用,有力地推动了日本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四、几点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已经能够比较清晰的看出日本农业经济结构变迁的基本路径和截面特征。日本人口众多,可耕地面积较少,是典型的资源约束型农业经济。所以,日本农业经济结构转换的成功,对有类似资源特征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第一,发展中的农业经济大国在推进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中,农业的任务,不仅要为国家提供基本的食品安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而且必须提高农民的收入以熨平农民与其他产业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因此,在制定农业经济结构转型政策时,必须把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业组织结构的设计三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考虑各个方面的内在协调、相互促进,切不可单兵突进,畸形发展,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第二,农业组织结构设计应考虑有利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日本以土地改革为基础而建立的小规模家庭农场经营体制是一种正确的选择,这种体制在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较好地克服了农民在其他产业就业的不确定性而造成的风险,能够形成一条现实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通道。这种体制也有利于提高土地生产率,小规模家庭经营能够促进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提高土地的产出率。但是,日本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小规模家庭经营是很难自动走向现代化农业的,而且一旦有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发生,就很难保证粮食总量的稳定增长,国家的食品安全将会出现问题。因此,建立在小规模家庭经营基础上的农业要走向现代化,必须提高农业的组织化,并且,这种组织化必须是强有力的,能够承担起把农户与大市场联接起来和促进农业生产率提高的重任。日本的农业协同组合真正起到了这种作用。同时,在运用小规模家庭经营与组织化有机结合的农业现代化模式时,也应考虑建立能够发展规模经营的机制,不能让小规模家庭经营成为规模经营的阻碍。日本在这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以至于60年代着力引导农业规模经营的政策收效甚微,这种状况直到80年代以后随着农户人口老龄化和骨干农业劳动者的减少才有所改变。

第三,促进兼业化是在小规模家庭经营条件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降低农业就业率的根本出路。发展中国家的不同地区经济条件差距很大,发展水平各有不同,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措施,促进兼业化经营的发展。对于经济条件较好,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要大力发展第二种兼业农户,适时适度引导农业规模经营。对于经济条件较差,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要引导农户走向兼业化经营。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