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历史必然性分析(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4

从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并把“统筹城乡发展”放在首位:到2004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的“两个趋势”:再到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首要任务.并赋予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内涵和目标要求。2006-2009年接连4个“一号文件”都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应该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简单口号,也不是一般的农村政策措施。而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是农村经济社会制度的重构和创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的今天.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则蕴涵了更多新的意义。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的提出

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事物是在矛盾变化中发展前进的,政策是为适应社会发展而制定,不同的发展阶段。社会矛盾不同,在认清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是在综合分析发展形势下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承前启后的综合概念.其不但涵盖了以往国家在处理城乡关系、解决“三农”问题方面的政策内容,而且还赋予其新时期的建设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既包括了路、电、水、气等生活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也包括了以农田、水利、科技等农业基础设施为主的产业能力建设;既包括了村容村貌环境整治,也包括了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概括而言,所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福利水平和农村自我发展能力,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形成新农民、新社区、新组织、新设施、新风貌为目标,以加强农村道路、水电、水利等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农村综合建设计划。新农村建设旨在通过政府资助和引导,动员农民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增加农村公共品供给,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优化农村生态环境。通过以上综合建设,最终目标是要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提出的必然性分析

农村政策是与社会总体发展紧密相联的,从农民减负到农村税费改革,再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这一政策逻辑的特点。减负的目的是增收,在促进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农民收人持续增长有一个完整的制度环境加以保障。这是一种从城市优先发展到城乡均衡发展的重大战略调整和政策选择。在过去二元结构体制下,主要是靠农业的积累支持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国家没有更多的条件对农业农村和农民进行支持。现在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财政收入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制定支持和保护“三农”的政策措施。有了许多有利条件,应该说,国民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途径,是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3.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社会发展阶段经历的必由之路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和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从国际经验来看,此阶段必须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为在此发展阶段中,容易出现农业资源外流、农村趋于凋敝的状况,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国家或地区都采取实行各种农村建设政策.作为经济发展政策的重要调整方向。如英国、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和我国台湾在实行农村建设方面,都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韩国进行的“新村运动”,则是将目标直接指向促进新农村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可见,根据国际经验,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必须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阶段。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