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历史必然性分析(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4

3.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的迫切要求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是新农村建设的突出表现。现阶段我国工业发展到中期阶段.城市化加快发展.国际经验表明,此阶段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国开展新农村建设,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正是深刻汲取了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遵循了经济发展的规律。

3.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手段

为解决我国城乡发展的严重不协调问题,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年来。我国城乡发展已经呈现严重的不协调状态,成为妨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隐患。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发展协调状况的根本改善.不仅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克服的难点所在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缓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战略举措和重要手段。

3.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扩大内需的根本出路

我国农村人口占全民人口总数的绝大部分.正是由于这部分人口收入水平低,购买力不足,因此客观上影响了扩大内需方针的落实。农村经济发展,才能真正扩大内需,带动国内的经济增长,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才能真正实现农村稳定、社会稳定、国家稳定。新农村建设政策包括农业的全面现代化,农业现代化要求不断提高农村的市场化程度,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要求农民由传统的自给自足的个体劳动者变成从事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生产者,从而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内需。

3.5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把握好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也就找到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三农”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从人口结构看,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和难点不在城市和城市居民,而在农村和农村居民。建设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超越农业和农村的层次,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把农业生产放到整个国民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循环中,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把农村发展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中统筹考虑。

3.6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体说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就是要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既是发展的要求.也是改革观的本质内容。在我国农村政策改革中.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用以人为本的视角思考问题.是我国农村政策改革的关键。作到以农民为本,真正从农民利益出发,满足广大农民的需要,让农民得到实惠。改革开放30多年来,整个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可以说都是围绕农民利益而展开的。长期以来,政府为城市居民提供的公共服务较多。而农村居民享受到的公共服务较少。与城市居民存在很大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逐步解决农村公共服务严重滞后的问题,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逐步使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一样,公平地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的提出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是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所作出的科学决策:也是基于城乡发展的严重不协调状况.为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进行的重要建设内容。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