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通过改善融资制度环境和提高融资制度效率,政府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公共服务是一种有效的分摊融资交易成本的方式。但是,由于我国国有银企之间关系型融资制度所具有的两个特征:一是银企交易成本内部化,二是中小企业长期处在这种融资制度的视线之外.造成了政府一直不重视公共服务的作用,使中小企业缺乏一个有效的成本分摊机制来解决融资困境。本文认为通过提供更多的有针对性的公共服务是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一个可行的思路。
论文关键词:融资制度;公共服务;中小企业;交易成本分摊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困扰经济发展的较为普遍的现象。自1931年英国议员Macmillna提出“金融缺口”这一概念以来,这一现象受到了西方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经营稳定性较差,风险承受能力比较低,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融资态度谨慎,而金融交易,在信息收集、风险识别、监督管理等各方面具有规模效应,向大企业提供资金具有批发的效果,这决定了中小企业融资必然承担较高的交易成本。由此产生的一系列诸如契约结构、信息、企业规模、正式和非正式规则等等融资约束形成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高门槛。
然而中小企业的发展也是经济发展的活力所在。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大量的企业具有独特的创意、良好的发展项目和发展前景,但缺乏资金,投资这些企业或提供资金回报率很高,取得资金支持后的实际风险可能并不大,然而从众多企业中识别出这些优异项目的成本也很高,逆向选择的机率很大,大量的金融机构为此放弃这些交易机会。金融机构因此错失了高回报,相应中小企业发展受制,经济发展受损。因此,建立合理的交易成本分摊机制,降低金融机构的交易成本,才能促进中小企业融资业务。
1政府公共服务与融资交易成本分摊
融资制度是指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如何筹集资金并有效使用资金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是由融资交易成本不同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构成的一个层级结构。GreenwoodandJovnaovic(1990)在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内生模型中提到,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人均收人和人均财富很低,人们无力支付固定的进入费,或者即使有能力支付,也因为交易量太小、每单位交易量所负担的成本过高而得不偿失,从而不愿去利用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人的收入和财富达到一定的临界值后,愿意去利用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亦即愿意去支付固定的进入费。这样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就得以建立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于收人和财富达到临界值的人越来越多,利用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人也越来越多。交易量越来越大,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一个交易日趋复杂的融资制度。
GreenwoodandJovanovic将交易成本作为内生融资制度形成的关键变量,认为人们的收入财富水平和相应的承受交易成本能力,决定了融资制度的演进。达到一定的财务水平后,只要一种交易的收益超过了成本,就可以在市场开展。然而,他们忽略了交易成本的不断降低和分摊的在融资制度演进过程的作用。尽管市场交易日趋复杂,单位融资的交易成本却是不断下降的,原因在于金融体系效率的提高降低了交易总成本,政府公共服务的增加合理分摊,进一步降低了人们支付的交易成本,市场内生融资制度的演进也需要政府公共服务作为基础。
法律法规不健全、规模不经济、信息不对称等因素造成了中小企业外源融资比大企业高得多的交易成本,依赖于居民收人水平的提高和金融制度效率的改善只能解决部分问题,不能完全解决阻碍中小企业外源融资路径拓展的门槛效应(“门槛效应”是指资本市场融资所需的交易费用很高,中小企业由于支付能力有限,难以跨过金融市场融资的“门槛”)。这时政府公共服务的作用就开始凸显。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这些公共服务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第一,是建立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法规体制及监督体系,确保融资市场的规范和各种融资渠道的畅通。普适性的融资法律、法规体系以及市场维护制度没有针对性,适合大企业的未必适合中小企业。因此需要政府专门制定适合于中小企业的融资法律法规和针对中小企业的市场管理、维护制度。如制定中小企业法,成立中小企业管理局,不仅为中小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经营环境和条件,而且在促进融资渠道畅通方面发挥法律保障和协调管理的作用。在一些发达国家,与中小企业融资紧密联系的民间投融资体系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产权和资产交易市场,已经成为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中的“基础设施”,而这种基础设施实际上是以政府提供完整的法律保障体制和统一的规范管理为基础的。
第二,是由政府资金支持的信贷担保体系拓宽了借贷渠道,增加了可融资量。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由于受制于技术、规模、信息、管理组织等因素,如果没有政府资金支持的信贷担保,投资者会因为害怕承担过多的融资风险而拒绝为中小企业融资。图1显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