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与成因透析(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4

  除了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缺陷外,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在品德操守方面也存在着问题。有的企业管理者只知道利用职权牟取私利,根本不关心企业的经营管理。有的企业管理者甚至公然指使会计人员篡改凭证、作假账、编制虚假的财务报告。以ST郑百文为例,为了能让本不具备上市资格的郑百文上市圈钱,郑百文的领导专门组建了几个作假账的班子,把各种财务报表、指标做得一应俱全。原先的亏损变成了盈利,在强大的公关掩护下蒙混过关。
  除了管理者的素质以外,企业普通员工的素质特别是会计人员的素质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当前,我国企业会计人员的执业水平普遍偏低,职业道德素质堪忧。很多根本不具备从业资格的人员依靠人情关系混进会计队伍,相关的财经法规、准则制度了解甚少,工作时只凭长官意识办事。根本谈不上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还有部分会计人员无视财经纪律,为了个人利益顺从领导意图,甚至为讨好领导在弄虚作假上帮着出点子,使得财务信息严重失真。
  (2)法人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机制失衡。
  内部控制的建设及有效运行,有赖于企业内部良好的法人治理结构。现代企业的两权分离使管理范围增大、管理层次增多、管理职能逐步分解,客观上需要一个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各方权责、加强内部控制,以保障所有者、经营者、债权人等相关团体的合法权益。现阶段我国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多为“形备而实不至”,未达到内部权力制衡的效果。以大体上建立了治理结构的上市公司为例,它们大多由国有企业股份化改造而成。股权过于集中。国有股“一股独大”成为我国上市公司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企业改革之前,这些上市公司的前身——一国有企业以所有权取代经营权,改革完成之后又过于强调“放权让利”,走向了经营权取代所有权的极端,造成终极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很多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与经理人员高度重叠。“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董事会对经理人员的监管作用难以发挥,监事会形同虚设。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运作又直接受企业经理的领导,财务监督被架空。这种不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导致了许多公司内部人集所有权、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于一身,内部控制不能有效运行,滥用职权、管理效率低下、会计信息失真、贪污腐败的现象不可避免。
  (3)信息沟通不畅。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需要按照某种形式辨识、取得确切的信息并进行沟通,以使员工能够履行其职责。良好的信息沟通有助于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但是目前我国企业提供的信息却无法达到及时、完整、真实的要求。在郑亚集团内部,信息沟通系统几乎不存在。集团从不核算成本信息,不计算投资回收期及投资回报率,也不收集市场方面的信息。资金被大量娜用,却不知去向何方。
  (4)内部审计的监督乏力。
  要确保内部控制被切实执行、内部控制能够随时适应环境的变化,内部控制就必须被监督。可是在我国很多企业中却存在着缺乏监督的状况,这与内部审计职能的弱化有着很大的关系。通常,企业的监督工作是由内部审计部门执行的。当前,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在组织结构、人员素质、工作设置上存在着种种问题,影响了监督职能的正常发挥。大多数的内部审计机构直接向企业的经营者负责,任何事情都是领导说了算,属下(包括内部审计人员在内)无发言权。很多审计人员是“半路出家”。专业知识懂得不多。缺少行使监督职能所必需的职业技能。有些审计人员还身兼多职,连起码的独立性也不具备。这种情况下的内部审计工作只能是流于形式,根本谈不上对内部控制进行有效监督。
  针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与成因。国家正在积极采取对策,如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28日联合发布了我国第一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这是中国会计审计领域的又一重大改革举措。该基本规范将于2009年7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并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但这仅仅是一个基本规范,系列完善、科学、适用的具体规范的出台与真正意义上的在企业的全面实施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这就需要实际工作者、理论研究人员不断去探寻。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