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发展生态技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4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以对生态环境无害的方式进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国际发展大趋势的要求。未来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资源之争、科技之争。在全球资源危机和环境恶化压力下。美国、德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都加大了对新能源的研究,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又一次走在了发展中国家的前面,他们的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在进一步提高,他们在努力保持和增加自己的优质资源总量、优质生态和环境总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代表着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走循环经济之路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和争夺国际发展制高点的一场新竞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影响一国经济未来发展潜力的重要因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任何国家都无法置之度外的国际性压力。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在我国更具有现实紧迫l生:
一是自然资源的超耗造成了矿山枯竭,能源锐减。我国正在不可避免地遭遇到人口、资源和能源的制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环境压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依靠能源消耗使GDP翻了两番,这种高增长是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代价的[5]。
二是污染物的超常规排放,严重污染了我国的土地资源、空气资源和水资源,危及了人们正常的生态环境。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我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形势日益严峻,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并没有得到遏制,环境污染状况也日趋严重[5]。
我国的循环经济水平,从总体上讲,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很大,约落后10~20年。如不尽快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道路,则资源、生态、环境的问题必然造成生产成本上升,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3.2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大力发展生态技术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生态技术的全面支撑,要求大力发展生态技术。
第一,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目标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要建成一个高效和谐的经济一社会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使其内部的物质代谢、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网络,从而使系统的功能、结构充分协调,资源利用率最高,社会经济效益最好。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要有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设计,必须依靠生态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产过程的资源和能源消耗。这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也是污染排放减量化的前提。
第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传统控制污染的主要技术措施是在生产过程的末端建设废弃物净化装置,采用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方法,对废水、废气、废渣进行净化处理。这是按照传统工业范式思考问题的产物,主要特点是在生产过程中产品生产和保护环境相分离。即一部分生产过程进行产品生产,另一部分生产过程对废物进行净化处理。这种方法会使污染控制走人困境。运用生态技术需要我们转换思考方式,即污染控制的主要精力不是放在生产过程的尾部进行净化处理,而是放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使产品的生产过程和环境的保护过程达到统一。
第三,利用生态技术对生产和生活用过的废旧产品进行全面回收,可以重复利用的废弃物通过技术处理进行无限次的循环利用。这将最大限度地减少初次资源的开采,最大限度地利用不可再生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造成污染的废弃物的排放。从而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
第四,生态技术的循环性特征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本质要求。生态学物种共生和物质环境再生原理表明:生物圈的物质生产是一种无废料的生产或废物还原和废物利用的生产,它只要正常运转,所有输入系统的物质都在循环中运动、转化和再生。进入生产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在一种有机体利用之后转化为另一种有机体可以再利用的形式,几乎所有的物质包括有机体排放的废料和有机体死体,都在循环中被利用。根据这一原理,开发循环性的生态技术。应用系统工程的优化方法以及其他现代科学技术成果。设计物质和能量分级多层次利用的产业技术形式和技术系统。在这样的生产过程中,输入生产系统的物质在第一次使用生产出第一种产品之后,其剩余物成为第二次使用生产第二种产品的原料。如果仍有剩余物则可作为生产第三种产品的原料,直到全部用完或循环使用。最后不可避免的剩余物,以对生命和环境无害的形式排放。
由此可见,生态技术是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目标重要途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大力发展生态技术,建立生态技术体系。建立生态技术体系的关键是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新技术,以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实现少投人、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中。
参考文献
[1]吕永龙.环境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的政策机制[M].气象出版社。2003:14,15.
[2]代锦.生态技术:起因、概念和发展[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4(2):15—17.
[3]吕燕,杨发明.有关生态技术概念的探讨[J].生态经济,1997(3).
[4]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M].科学出版社,1999:278—27.
[5]陈永昌.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J].北方经贸,2005(2):5.
上一篇:论文人文资源的利用与旅游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