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发展进程中都市农业发展问题浅析(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4

  目前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都市农业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设施农业、市民农园、零星插花型农业、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示范农场、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等。我国社会生产力布局的特点及农业特有的弱质性决定了各地区农业最基本的功能是保证郊区农民粮食自给和为城市提供各类农副产品。从长远看,应注重农业的经济功能与生态、社会功能的完美结合,采取“三重功能”并重模式;从目前看,近期应以深化经济功能为主,兼顾生态和社会功能,突出四个重点方面:(1)以大城市强大的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大力发展集约农业。(2)通过发展都市农业,建立起人与自然、都市与农村的和谐关系。(3)依靠大都市的市场和信息网络,以及工业加工基础,发展衔接农业生产与市场、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和商业经营的现代产业化农业企业。(4)凭借依托大城市的优势,建立知识经济时代的现代农业的前沿阵地,发展现代农业生物产业,为我国现代农业建立窗口和示范基地。
  
  (二)发展都市农业促进城乡统筹的策略。
  (1)高起点制定都市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
  要将发展都市农业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来对待,结合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以及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制定都市农业发展的近期和中长期规划。规划要体现出前瞻性、创新性、实效性、科学性。在功能定位上,近期应深化都市农业的经济功能,逐步开发文化、教育功能,拓展生态功能,突出示范、辐射带动功能。在科学构筑空间布局上,强化城市生态用地、农业用地和城市发展用地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在保证现有的都市农业的各种形态正常运行的同时,在近郊、中郊和边远山区形成具有不同区域特色、不同功能定位、不同规模的都市农业区,从而构成点、线、面结合的立体格局。
  (2)加强小城市载体建设。
  应使小城市网络发挥连接中心城市与乡村的桥梁作用。当前主要任务是要强化规划,优化布局,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重点建设好基础设施完善、辐射能力强、产业与人口积聚度高、功能齐备的现代化小城市,使一批区位优、实力强、后劲足、辐射广的小城市逐步发展成为大、中城市,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等城市为骨干、小城市合理布局、功能互补的城市体系。
  (3)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
  将城市先进的科学技术进一步注入农业和乡镇企业,提高农业和乡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在科技体制上,应改变过去那种条块分割、多头管理、机构重复、力量分散的状况,按“科技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原则,创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多学科综合科技服务组织,充分发挥科技服务农业的功能。
  (4)选择合适的推进机制。
  在初始阶段,宜采用政府推进机制。待步入规范化发展轨道后,主要运用市场推进机制和制度创新机制来驱动、调节发展。政府推进是关键,市场驱动是基础,制度创新是保证。在政府推进机制方面,主要是建立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的科技进步机制、建立促进一体化发展的现代管理体制、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建立搞活土地流转的经营机制。在市场推进机制方面,主要是建立市场化的农业资产运营机制、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建立健全城乡市场体系。在制度创新机制方面,主要进行农村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5)理顺利益关系,完善支持体系。
  建立利益机制、风险机制,使产业化链条中的各个环节、各个经营主体结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要改进龙头企业与农民、中介组织与农民、龙头企业与农民及各种产加销、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组织的利益分配机制,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农民发展自己的服务组织。要重点鼓励发展由政府支持、民间自办的综合性服务组织。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支持体系。改革财政资金的部门分割体制。
  
  注释
  [1] 桥本卓尔:《都市农业的理论和政策》,(日本)法律文化社1995年版,第5—6页。
  [2] 《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18页。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