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供电企业劳动用工关系改革探讨与对策研究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4


  论文摘要:劳动用工“双轨制”现象的产生与供电企业的历史沿革、体制改革、劳动力来源结构、企业文化等重要因素密切相关。这一模式虽然在一定历史时期有效降低了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充分发挥了劳务派遣工、农电工等市场化人力资源的资源优化配置作用。但另一方面,随着国家新《劳动合同法》的出台,这种用工方式给供电企业带来了很大的经营风险和管理风险。因此,淡化各类劳动用工的“双轨制”身份,构建企业和谐劳动用工关系,已经成为供电企业加快推动“两个转变”的十分重要且紧迫的工作任务。

  论文关键词:供电企业;劳动用工;劳动关系;双轨制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既是国有企业肩负的一项基本政治任务,也是国有企业健康、快速、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作为资金与技术密集型和经营“电能”这种特殊商品的供电企业,只有把建设和谐有序的劳动用工体系作为重要战略目标,才能在加快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推动企业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安全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进。由于供电企业固有特点和历史沿革等客观原因,形成了劳动用工的“双轨制”、“三轨制”乃至“多轨制”,给构建科学合理的劳动用工体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造成了多数供电企业一线生产骨干严重缺员、队伍不稳定等一系列急需解决却又苦无良策的问题。笔者将从剖析北京市电力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在改革发展中遇到的老问题、新挑战入手,以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为方向,提出解决劳动用工“双轨制”模式的工作思路,旨在找到构建符合现代电力企业发展需要的管理、技术和技能三支人才队伍的具体方法。

  一、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劳动用工“双轨制”主要表现形式
  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双轨制”主要表现为两种用工模式共存:一种是全民制和部分单位的集体制职工,基本属于终身制雇员,特点是市场化程度不高,退出机制不健全,薪酬随企业效益调整较为稳定,基本保持了“计划轨”的劳动管理模式;另一种是劳务派遣和其它形式用工,属于临时性雇员,特点是具备高度市场化特征,按需招工冗员裁员,人员流动率较高,薪酬受人工成本限制维持在较低水平,形成了竞争性较强的“市场轨”。
  2.劳动用工“双轨制”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供电企业劳动用工“双轨制”的形成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它有着复杂的历史沿革。从供电局时期的服务社,到改革开放初期为解决职工子女就业成立的劳动服务公司,到为解决输电线路工程与检修引入“川军”、为解决抄表人员紧张成立的“银杰公司”,再到农电体制改革的农电工和近年来各公司广泛采用的其它劳务用工形式,公司劳动用工“双轨制”由来已久,范围不断扩大,劳务派遣工人数量越来越多,现已基本与全民制职工人数持平。究其产生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为解决公司资产迅速扩张、业务不断扩大与生产一线劳动力不断老化、劳动力补充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而采用劳务用工方式解决燃眉之急。随着公司迅速发展,人力资源补充受政策制约远远滞后于公司发展速度。从公司资产规模看,公司在建制调整后资产规模迅速扩张,以海淀公司为例:2005年公司固定资产16.81亿元,2011年10月底达到36.36亿元,翻了一番,各项业务快速增长;从现有全民制员工入企渠道看,公司主要用工来源为:计划内的大学,中专、技校毕业生就业,社会招工和其他(占地招工、复转军人和子女顶替人员),1998年公司技校停办后,一线劳动力主要由应届大学毕业生补充;从人员分布结构看,公司管理岗位和技术岗位以大专以上毕业生为主,一线生产骨干以技校毕业生和社会招工等人员为主,在生产一线毕业5年以上的大学生已成稀缺人才,而社会招工和建制调整后的分流人员,由于其自身在文化、素质、专业上存在局限性,虽然也大都从事生产工作,却并未成为业务主力;从年龄结构看,管理、技术岗位人员年龄结构梯次配备较为合理,而生产一线职工则日趋老化。以海淀供电公司为例,该公司生产一线全民制职工连续多年呈现负增长态势,“十一五”期间,累计退休32人,截至目前共有一线全民制职工311人,未来5年还将退休53人。正是由于公司迅速发展对人力资源不断增长需求与计划内招工、企业自然减员之间形成逆差,造成人力资源整体不足和结构性缺员严重,因此各公司纷纷采用劳务派遣工解决一线劳动短缺的燃眉之急。
  二是劳务派遣用工方式具有便捷简单、进退机制灵活、便于严格控制人工成本为企业增效等优势。由于劳务派遣用工方式存在较多优势,所以广受用工单位青睐,成为一种主要的劳动力补充形式。此外,各用工单位还采用业务外包和借调外单位施工人员等多种用工形式作为部分生产岗位和营销岗位的补充。
  3.劳动用工“双轨制”的优势与弊端
  采用劳动用工“双轨制”,一方面克服了供电企业全民制职工计划用工机制的束缚,在保持用工成本不变的前提下,有效地解决了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生产一线“结构性缺员”问题,为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管理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由于劳务派遣用工采用市场化用工模式,极大地缓解了社会的就业压力,为促进社会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随着国家法制社会建设进程的加快,劳动用工“双轨制”的弊端逐渐凸显,已经成为了建设现代企业的阻力。
  首先,劳动用工“双规制”制约了公司的健康、快速、长远发展。在国家电网公司建设“世界一流电网、国际一流企业”企业愿景指引下,要实现公司建设“国际水准、国内一流”现代电力企业的奋斗目标,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应该包括高素质的管理人员队伍、高素质的技术人员队伍、高素质的技能人员队伍。建设高素质的技能人员队伍,仅靠大学毕业生补充是远远不够的。一是受计划制约,大学生进入与一线人员自然减员形成逆差,并逐渐加大;二是大学毕业生虽然在教育背景、工作能力、职业修养等方面存在较强优势,但由于总量缺员,且大多数被安排在了同样紧缺的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加之公司技术型人才职业发展通道不畅通,大学生鲜有安于生产一线向技术型人才发展,生产一线成为新入企毕业生的过渡岗位,造成了公司技术型人才和生产一线高技能大学毕业生成为稀缺资源。同时,由于国家电网公司明确规定,部分生产一线核心业务岗位不得使用劳务派遣工,供电企业不能将这部分岗位安排劳务派遣用工代替,加剧了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的短缺问题。由于上述原因,公司高素质员工队伍形成不均衡发展,明显处于“一多两缺”状态(“一多”:管理人才队伍人员较多;“两缺”:技术和技能人才队伍缺员),长此以往必将严重制约决策部署的贯彻和落实,严重制约公司构建“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战略目标的前进步伐,严重制约公司的健康、快速、长远发展。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