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借鉴国外经验构建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障制度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4


  【论文摘要】为逐步消除城乡二元化的养老保障体制,减少目前城镇养老保障面临的压力,应从实际出发,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国家、企业、个人合理负担成本,建立多层次的、一元化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论文关键词】社会养老保障;体制改革;养老基金;国外养老制度

  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是整个社会保障制度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它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表现。目前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已经基本齐全完备,并为其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我国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老龄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尽快建立并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已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由于我国属经济总体水平不高的发展中国家,因此笔者认为:建设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应该采取立足现在,着眼长远,先易后难。先城镇、后农村分步实施的办法和方针。本文将就如何借鉴国外经验构建我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作些探索性的阐述。

  一、我国现行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初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195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1958年又颁布了《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暂行规定,相继阐述了国家对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的工作人员实行统一的养老保障制度,该制度的实施在保障职工基本生活、医疗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文化大革命”严重干扰和破坏了这一套基本适应当时国情的保障制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开始恢复和重建,1985年在第七个“五年计划”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保障”的概念,1986年《国务院关于发布改革劳动制度四个规定的通知又把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范围扩大到合同制工人,其费用来源是企业和个人缴费,企业缴费率为15%,个人缴纳标准为工资的3%以下,并开始实行统筹,由此迈出了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步伐。1992年党的十四大又确定了基本养老保险费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原则,并在全国各地开展了大量的试点工作;1997年,在认真总结各地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又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规定》。基本确定了“社会保障为主、个人保障为辅”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框架,其运行模式为“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即统帐结合模式。

  虽然。我国长期来重视建立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并取得一定成效,但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需要研究、探索和解决。主要是:

  1.存在城乡二元化的社会保障体制。作为国家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目标应该是一元的,即让每个公民都享有社会保障体系的保护,但我国现有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是以城镇为主,城镇和农村实行不同的养老保障模式,即二元化的社会保障体制。这是由长期以来重工轻农、重城镇轻农村的经济结构所造成的。显然不符合全面小康的要求。当然,要消除城乡二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需要时间,但要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切实步聚,逐步消除城乡差别。

  2.城镇养老保障制度面临巨大压力。这是由于社会老年人口的增长,转制企业退休年龄的提前,以及养老保障制度不健全等原因所造成的。

  第一、今后5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出现逐年递增的态势,这将是构成我国人口变动的最基本现象。2000年11月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13115万人,占总人口的10%以上,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为9019万人,占总人口6.96%,比1999年上升1.39个百分点。据我国人口专家预测,到205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增长到41831万人,年平均增长率达2.35%;65岁以上的老年人将增长到31523万人,年平均增长率达2.53%。不仅老年人的数量在未来50年一直持续增长,而且老年人口的寿命也在延长。老年人的寿命延长,意味着社会养老保障需支付更多的“人年”。同时经济转轨中的退休潮加重了社会养老保障的负担,许多国有企业在改革中,以“提前退休”来缓解劳动力的富余问题,许多未达到退休年龄的人提前退休,有的职工甚至40多岁就退休,这使得本应是为社会创造财富和加强积累(储蓄)的壮年阶段提前结束而进人了财富和积累的消费阶段,不仅减少了当期财政缴费资源,也加重了未来财政的压力。中国职工的退休年龄本来就不大,再加上提前退休,这使得中国劳动力的退休年龄比实际老年年龄提前10年左右,因此,领取社会养老保险的时间就更长,财政负担将更重。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